1、原文: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譯文: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譁。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她卻在,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1、原文: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譯文: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譁。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她卻在,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1、原文: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2、《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創作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此詞著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全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1、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鵲,使它驚飛不安,
2、一陣陣的蟬叫,被半夜的清風傳來耳畔。
3、稻花的香氣,送來豐收的資訊,
4、高唱豐年之歌,蛙聲連成一片。
5、七八個星星,閃爍在遠處天邊,
6、兩三點雨滴,灑向山峰的前沿。
7、往日,社林旁邊的茅屋小店哪裡去了?
8、轉過溪邊石橋,突然出現面前。
9、本篇是作者閒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透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10、上片寫晴,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5261結合在一起之後,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並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絡和因果關係的。三、四兩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農村最具有特點的事物,進一步加以生髮。因為夜裡的能見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來攝取,有時還要靠嗅覺和聽覺這些器官來加以捕捉。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的。這是詞中的主腦,是籠罩全篇的歡快和喜悅心情產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雖然寫的是夜晴,但卻已經埋伏著雨意了。有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似乎可以從稻花香裡,從蛙聲一片之中嗅到和聽到驟雨將臨的資訊。
11、下片筆鋒一轉,進入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雲四起,透過雲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資訊。既然,雨滴已經灑向山前,那麼緊接著便會灑向山後的。作者的心情轉而有些惶急了,於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尋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因為作者平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裡,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見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這該叫人多麼高興阿!
12、這首詞充分反映了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