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農曆初一稱之為什麼

農曆傳統節日之重陽節

  重陽節

  九月九日為重陽節。魏文帝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重陽,又稱重九、九日。重陽之稱早見於戰國時期,屈原的《遠遊》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宮兮”之句。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九日已有飲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習俗,歷代相沿,亦稱此日為“茱萸節”、“菊花節”。

  傳說汝南桓景跟隨道士賈長房遊學,賈長房告訴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災難,宜速回去,令家人各以囊係臂,登高飲菊酒,禍乃可消。桓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暴死(見《續齊諧記》),後因襲成俗,登高成為節日主要內容,遂有“孟嘉落帽”、“白衣送酒”等佳話流傳。唐代登高、賞菊的習俗相當盛行,還以十日為小重陽,宋代以後則每況愈下,登高之類活動只在少數文人雅士中流行。

  山東民間重陽節的習俗活動是吃花糕。花糕以面蒸做,雙層中夾以棗慄之類果品,單層棗慄插於面上,有的還插上彩色小紙旗,謂“花糕旗”,有的上安兩隻麵塑的羊,取重陽之象,謂“重陽花糕”。花糕既是節日食品,又是節日贈品,濟南以東地區,重陽要給出嫁的女兒送花糕,膠東地區叫送菊花糕;濟南以北地區不僅送糕,而且還送秋冬應用的衣物;濟南以西地區,尤其是鄰近河北省的一些縣市,重陽節要請女兒回孃家吃花糕,故有“女兒節”、“女節”之稱。

  近年,許多地方把重陽節稱作老人節,節間慰問老人,組織老年人舉行文體活動和旅遊活動。

臘八節起源和農曆十二月稱臘月的原因

  農曆十二月初八(農曆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的原因

  《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裡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只是趣味罷了。

農曆把每月初一叫做什麼日 農曆初一俗稱是什麼

  農曆把每月初一叫做什麼日 農曆初一俗稱是什麼

  我國農曆把每月初一稱為朔日,每個月前十日為上旬 來,初一(即上旬上)為 自朔日。中間十日為中旬,十五(即中旬中)為望日。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端陽。九月初九為重九節,亦稱重陽。上下聯前二句各為迴文,末句共嵌四個名稱。旬”與日”,月”與陽”又為重言。

  “朔” 的意思

  月球繞地球轉動一週為一個“朔望月”(約為農曆一個月),這個月中月亮最圓的那天稱“望日”,也叫“滿月”。月亮從一個滿月“走到”下一個滿月,一般需要29天半左右的時間。“朔”為農曆每月初一,這時月亮正處於太陽與地球之間,月亮和太陽黃徑相同,同起同落,人們從地球上看不到背向陽光的月亮;“望”通常為農曆每月十五或十六,這時地球正好位於太陽與月亮之間,太陽和月亮黃徑差180度,人們從地球上看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好從東方升起,被太陽照亮的月亮此刻最亮最圓。

  為什麼初一十五忌諱出行

  這個偶也不清楚,但是老一輩的人都是這樣說的,他們說出行是不好滴,但丁果是回去的話問題就不大,有一次我就是買的初一走的票,被罵了一次,那次在高速上差點出了車禍,我們那車撞上別人的車了,不過還好不是很嚴重。

  初一十五禁忌

  每月初一十五禁忌:進門時,女客先邁右腳,男客先邁左腳,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門檻上,而且這步子,需邁得越大越好。

  每月初一十五禁忌:燒香的話,三炷為自己祈福,六炷為兩輩人祈福,九炷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個極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圓滿的高香。

  每月初一十五禁忌:是燒香再叩頭。燒香的話,應該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燭,因為常人用右手殺雞剖魚,如果是左撇子的話,則反之。

  每月初一十五禁忌:燒香時,先點燃香,要越旺越好,人們就常說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舉過頭頂作揖。作揖後,把香插在香灰裡,就可進門叩頭了。叩頭的話,要認準佛祖菩薩或羅漢。

  每月初一十五禁忌:跪拜的姿勢是這樣的,雙膝跪在蒲團上,雙手合什,注意,這個雙掌合什要注意手心處呈空心狀,高舉過頭頂,向下至嘴邊停頓,可許願,再向下至心口,默唸,再攤開雙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農曆正月初一俗稱什麼

  農曆正月初一俗稱過年,以往古人把這天稱做為元日,是漢族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 其一日為元日,雲正朝,雲元朔。

  大年初一的其他稱呼

  古稱元日、元辰、徵、元朔、元膽、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春節、過年,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


農曆初一稱之為什麼

  中國古代把農曆的每月初一稱為“朔日”。朔日當抄天的月亮知稱為朔月,朔月又稱新月,一般是看不見的。農曆每月十五是望日,望日當天的月亮稱為望月,望月又稱滿月,月影呈圓形。人們把每月朔月、望月這樣迴圈的變化道過程稱為朔望月。   農曆(nónglì)是中國傳統曆法,又有華歷、夏曆、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曆是陰陽曆 ...

姐姐的兒子我什麼

  1、你親姐姐的兒子,按照親屬關係的話,你應該叫他外甥,如果按照平時的叫法,就叫他的小名或者是書名。   2、家庭關係稱呼總彙:   (1)爺爺:爸爸的爸爸。奶奶:爸爸的媽媽。姥爺:媽媽的爸爸。(有的地方稱:外公)姥姥:媽媽的媽媽。(有的地方稱:外婆)太太:爺爺的媽媽,奶奶的媽媽。太爺:爺爺的爸爸,奶奶的爸 ...

農曆初一俗稱是什麼

  農曆初一俗稱是:“朔”。初一,是專指農曆每月第一天,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自然每月的第一天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最重要的要算正月初一了,它是一年的第一天,第一個初一,自古就有很多習俗,比如聚財、飲酒,放炮仗、佔歲,拜年等。   農曆(nónglì)是中國傳統曆法,華歷、夏曆、中歷、等名 ...

賢家君在太丘遠近何所履行的意思

  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他到底做了些什麼,遠近的人都稱讚他?   全文: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 ...

農曆初一是什麼節日春節嗎

  農曆初一又稱大年初一,也就是我國的農曆春節,民間俗稱過年。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 ...

怎樣一份感情可以壯麗

  頂著愛的名義,做盡了傻事。大概最壯麗的不過是愛情它讓你做了這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既然是壯麗的感情,必然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也就是說可以影響一個足夠大的範圍,這就是壯”;其次,這樣的感情不僅造福自身,還能造福更多人,這是超越自身感情美的美。 ...

為什麼日食總髮生在農曆初一RT

  因為農曆是按照月亮執行規律計算的,日食的時候月亮正好擋在地球和太陽之間,此時月亮所在的位置推算正是農曆的初一。   日食,又叫做日蝕,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在民間傳說中,稱此現象為天狗食日。日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