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寒食》 是唐代宋之問的一首寫寒食的詩。這首詩是詩人被貶到瀧洲後,第二年春天的時候秘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所作的詩。詩人前兩句寫寒食景象,後兩句直接抒情,抒發了詩人失去了家園的悲痛。這首詩是寫在路途中,作者在路途當中觸景生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發了對故國的思念之情,以及對君主的懷念之情。
《壬辰寒食》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的五言律詩。
情感:此詩是作者在為父親掃墓時所寫,表達了詩人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以及意欲歸隱的願望。詩人用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抒發了自己省墓時沉痛的心情以及變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歸隱的願望。全詩語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詩人用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抒發了自己省墓時沉痛的心情以及變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歸隱的願望。
《寒食》表達了詩人在寒食節來臨之前的思鄉之情,以及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從當時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歷來評價也很高。
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裡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抒發了詩人在他鄉過寒食節的極度悲傷、奔波仕途、懷才不遇、對現實的不滿、內心愁苦卻無人理解、思念家鄉的感情。 ...
寒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在寒食節來臨之前的思鄉之情,以及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裡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寒食》原文是: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 ...
1、《寒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封建政治腐敗現象的諷刺的思想感情。《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歷來評價也很高。
2、寒食古詩原文
《寒食》
作者: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 ...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後,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 ...
寒食節在每年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後的105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到兩天,又有"禁菸節"、"冷節"、"百五節"之稱。因寒食節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公曆2012年4月3日,農曆3月13日,星期二為201 ...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之推,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相關典故:"之推綿山焚身"("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