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喪事的大棚稱為“靈棚”,靈棚與喜棚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切用藍色、白色代替紅色。玻璃窗上用藍色壽字,掛簷用藍色白色。 有的在宅的大門之外,在衚衕中就搭起過街棚,過街牌坊。 在靈棚內有為喇嘛、和尚、道士等搭的經臺。死者如是宅主或主婦,停靈在堂屋中線上,即所謂的“正寢”。
死者如是未成年人,或是姨太太之類的,靈只能停在院中,或不位於中線的房中。停靈的規矩是頭南腳北。
辦喪事的大棚稱為“靈棚”,靈棚與喜棚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切用藍色、白色代替紅色。玻璃窗上用藍色壽字,掛簷用藍色白色。 有的在宅的大門之外,在衚衕中就搭起過街棚,過街牌坊。 在靈棚內有為喇嘛、和尚、道士等搭的經臺。死者如是宅主或主婦,停靈在堂屋中線上,即所謂的“正寢”。
死者如是未成年人,或是姨太太之類的,靈只能停在院中,或不位於中線的房中。停靈的規矩是頭南腳北。
喪葬禮儀,按照民俗學的說法,既是人生最後一項“透過禮儀”,也是最後一項“脫離儀式”,它表示一個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終脫離了社會。但是,由於傳統觀念和迷信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民間普遍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死亡不過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人死後,靈魂不僅仍然和人保持著密切聯絡,而且還可以投胎轉世。基於這種認識,喪葬禮儀在一系列人生禮儀中,既顯得莊嚴、隆重,又帶有相當程度的神秘色彩。 中國曆來重視喪葬禮儀,特別是長輩的喪葬禮儀。《論語·學而》中有這樣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其中“慎終”,即指對父母的喪事要辦得謹慎合理。孟子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在“ 送死重於奉生” 觀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時期,喪禮已經形成一整套禮儀。從初終到大殮、殯葬、葬後,約有40餘項。以後歷代傳承,雖有簡化衍變,但主要程式卻一直相沿未改。山西各地也大體遵循著這一套程式。
報喪:舊時農村人家父母去世後,兒子身著孝服,由鄰人引導赴戶族親友家通報喪事,名曰"報喪"。每至一處,孝子跪在門外叩頭,由陪同人去告知逝者死亡時間,爾後離去,直至報完為止。孝子在行程中如遇陌生人及車馬等,亦要下跪叩頭,此所謂"孝子的頭最不值錢"。此習俗至今在邊遠地區依然存在,應予破除。
卷草把及火燒:過去在中國廣大地區人死後多實行土葬。但不少地方,小孩夭亡後則卷以草蓆或裝入草筐送至荒郊野外,讓狼、犬、鷹、烏鴉吞啄,俗稱"卷草把子"。此種習俗近似藏族地區的"天葬",但其危害甚大,一則汙染空氣,二則傳染疾病。今天有邊遠農村仍在沿用,應予徹底改變。
另外,舊日十幾歲的未婚少女夭亡後,一般都要用劈柴火燒掉。理由是"女子鬼會成精害人",以焚屍滅跡為好。此舉雖近似火葬,但純系迷信思想作怪,也是重男輕女思想的另一體現。今基本破除。
臥草:舊時家中老人去世後,棺木停於堂屋(上房)內,弔喪期間家中婦女(妻子、兒媳、已嫁女兒)一律跪於靈前麥草上痛哭。弔喪者一來即大哭不止,哭聲時斷時續,直至客走為止,名曰"臥草",也叫"跪草"。此習俗目前農村邊遠地區仍然沿襲,亦應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