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
3、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1、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
3、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道家的思想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
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期。春秋時,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西漢初年,唐朝初年,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唐玄宗皆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前朝苛政之後得以休養生息,成為最強盛的王朝。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老子河上公章句》是兩漢之際的一部重要的道家“老學”著作,與《老子指歸》一樣,《章句》的作者在闡釋《老子》之義的同時,也表達了一些自己對宇宙、人生、社會的看法。
在宇宙觀方面,《章句》是透過發揮《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說明宇宙演化過程的。《章句》說:“道始所生者一,一生陰與陽也,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天地共生萬物,天施地化,人長養之。”《章句》的這些說法與我們講過的“黃老之學”的宇宙圖式是一樣的,沒有什麼新意。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章句》的作者已經開始用“氣”來解釋“道”,而使《老子》的“道”帶有了一定的唯物主義的色彩。在《體道第一》中,《章句》認為:“道無形”。但“道”之“無形”並非指“道”是一無所有的“虛無”,它只是“無形混沌”而已。在《虛心第二十一》中,《章句》又進一步認為:“道唯窈冥無形,其中有精,實神明相薄,陰陽交會也。”《老子》所謂“其精甚真”是“言存精氣,其妙甚真,非有飾也。”所以說:“道稟與萬物,始生從道受氣”,“今萬物皆得道精氣而生”;“道善稟貸人精氣,且成就之也”。總之,“道陰行精氣,萬物自成也”。《章句》在兩漢之際神學迷信氾濫成災的情況下,能以氣釋道,而使道家學說朝著唯物主義的方向發展,實在是難能可貴。但是,《章句》作為兩漢之際隱士們的作品,其最具特色的思想卻是其養生論。《章句》與《指歸》一樣,也認為求生避死是人生在世的頭等大事。《章句》說,“經術政教之道”雖然重要,但這並“非自然長生之道也”。“長生久視之道”當以“修身”為要:“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洩”,“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氣,則可以久”。那麼,“人”怎樣才能固精藏氣呢?《章句》認為其具體辦法是:“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無有,用氣常寬舒不當急疾勤勞也。”只要呼吸得法,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章句》的這些說法顯然與《老子》本意不同,而與漢初的“黃老治國之術”更是迥然相異,實際上這是兩漢之際隱士們對《老子》的理解。在社會政治思想方面,《章句》認為應該象《老子》那樣“法道無為”。《章句》說:“吾見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成,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於人也。”因此,“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不勞煩也”。對於“刑”與“德”,《章句》認為應該先教化然後才能用刑罰。“人君不寬刑罰教民去情慾,奈何設刑法以死懼之?”並把《老子》的“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解釋為“老子傷時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罰”。對於現存的封建制度,《章句》持肯定的態度,不贊成《老子》提出的回到原始社會的“小國寡民”的主張,把“小國寡民”解釋為“治大國猶以為小,儉約不奢泰,民雖眾猶若寡少,不敢勞之也”。但《章句》對當時的亂世局面還是深為不滿,認為“太平之世”應當“人無貴賤,皆有仁心”,並期望有聖人出來拯救亂世中的“貧者”、“弱者”、“愚者”。但這些想法不過是兩漢間隱士們的美好想望罷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