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日無書,百事荒蕪;
2、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
3、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4、韜略終須建新國,奮飛還得讀良書;
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6、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7、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8、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9、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10、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1、一日無書,百事荒蕪;
2、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
3、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4、韜略終須建新國,奮飛還得讀良書;
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6、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7、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8、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9、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10、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1、同心報國,青史留名,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國耳忘家,公耳忘私,赤心事上,憂國如家,赤心事上,憂國如家。
2、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3、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舊為忠家。
4、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6、.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7、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8、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9、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10、當須徇忠義,身死報國恩,報國之心死而後已。
康德的“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的哲學體系,它們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間和空間裡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範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透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康德1788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真能做到有道德的話,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的結束並不是一切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