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那達慕大會起源和傳統專案

那達慕大會起源和傳統專案

  那達慕大會起源

  “那達慕”是蒙古語譯音,即“娛樂、遊戲”之意。作為蒙古族牧民的傳統娛樂競技活動,“那達慕”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區特點,發展至今,那達慕大會已是具備完整規模的年度體育盛會。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專案,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專案。

  那達慕大會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摔跤選手為512名,駿馬300匹左右,會期7~10天;中型那達慕,摔跤手256名,馬100~150匹,會期5~7天;小型那達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馬30或50匹左右,會期3~5天。無論何種民族與宗教信仰的人,均可報名參加。

  “那達慕”有悠久的歷史。在蒙古族史詩《江格爾》中雖無“那達慕”的直接記載,但從詩中關於西征、祝捷的描寫,已可略見“那達慕”的雛形。“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英勇善戰,崇尚武技。五月至八月可謂是蒙古人的黃金季節,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打馬鬃、馬駒節、廟會等均在這個季節裡舉行。蒙古語的喜慶、聯歡、盛會謂之“乃日”,比如敖包盛會就稱作“敖包乃日”,馬駒節就稱“珠拉格乃日”,成吉思汗與將士子弟聚會稱“烏日森乃日”等等,這些盛會都舉行相應的娛樂競技,即“那達慕”。

  歷史上“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據《蒙古秘史》有關記載,這一活動最晚當形成於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後不久。公元1225年銘刻的《成吉思汗石文》說,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剌子模,為慶祝勝利,在布哈蘇齊海地方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慶功會,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即“那達慕”。那以後,多少個世紀以來,每逢慶祝戰功、祭旗點將、軍民歡聚、盟旗聚會以及敖包祭尊等都舉辦“那達慕”活動。到元、明時,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稱男子“三藝”。在元朝時,“那達慕”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起來,並逐漸成為軍事體育專案。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建國後,對這個民族傳統盛會的稱謂,大致經歷過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那達慕”或“乃日”——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那達慕大會這樣一個過程。

  那達慕大會傳統專案

    蒙古族象棋

  爭強半勝的蒙古族象棋,是那達慕大會上引人入勝的遊戲專案之一。

  清朝年間,蒙古族象棋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口北三廳志》中就記錄了蒙古族象棋簡單的規則和玩法。

  追宗溯源,蒙古族象棋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在古印度,它是一種叫作“卻圖郎卡”的棋,可四人同時遊戲。公元七世紀,傳到阿拉伯,叫作“沙特拉茲”。十五世紀後傳到歐洲,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國際象棋,因而可以說,蒙古象棋和國標象棋同出一源。

  在成吉思汗西征後的十三世紀三十年代,這種棋藝就先於歐洲而傳到草原了。它是隨著蒙古草原絲綢之路的延伸,經過波斯在蒙古族中流行起來的。它的棋盤是由顏色深淺交替排列的六十四個小方格組成的正方形,與國際象棋的的棋盤一模一樣。淺色的叫白格,深色的叫黑格,棋子也分白黑兩種,共三十二個,雙方各有一王、一帥、雙車、雙象、雙馬和八個小兵。不同的是,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駱駝,把兵刻成獵狗的形象,增添了草原遊牧生活的氣氛和特色。據《綏遠通志稿》記載,蒙古象棋“以小木雕成各種模型。計諾彥二。獅虎各一。駝馬各四。車輪二。寶盆二。小獅八。小虎八。共計三十二枚。弈時,雙方各持十六枚。一方為諾彥、獅、駝、馬、車輪、小獅。一方為諾彥、虎、駝、馬、寶盆、小虎。兩方公塗紅黃二色。用方紙畫為六十四格。各佔三十二格。弈法;置棋子於方格中間,後行八格中,二格置諾彥與獅子。左右置駝、馬、車輪。前八格各置小獅一。對方佈置亦如之。對弈時誰先走誰後走,沒有一定規矩。官長或右、或左、或前,只走一步。獅與虎左右前後斜可走八面。駝向前斜面。馬走拐格。車輪、寶盆如象棋之車,可走前後左右。小獅、虎向前走一步,若走至對方底格,即可當虎獅之用矣。以困死一方諾彥為終局,其中運用無窮。”

  在民間,玩蒙古象棋仍然是古波斯的走法,這也是國際象棋原來的走法。蒙古象棋蒙語叫“沙特拉”,很顯然,這是阿拉伯“沙特拉茲”的轉音。

  蒙古象棋本身還是一種優美的木雕藝術品。

    蒙古族布魯

  一項奇特有趣的運動專案,在那達慕大會上常常要受到觀眾的歡迎和睛睞。那就是蒙古民族人人所喜愛的遊戲——“布魯”。

  布魯,蒙古語為棒的意思。“布魯”遊戲就是投擲的遊戲。布魯的形狀象一把鑣刀,分為擲遠布魯和擲準布魯。擲遠布魯叫“海雅木勒”,擲準布魯叫“圖拉嘎”。也有二者兼備既能擲遠又能擲準的,頭頂處包有鉛頭或銅箍環。

  布魯是產生於狩獵時代的狩獵工具,作為禦敵和打獵的武器,很早就在蒙古草原牧民中間使用了,後來漸漸地演化成了一種單純的娛樂活動。關於賽布魯,至今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在草原上流傳。

  王爺府有一位名叫海日圖的公主,生得很漂亮。海日圖從小就喜歡玩布魯的遊戲,高超的技藝在方圓幾百裡的草原上都很聞名。海日圖長到了出嫁的年齡,王爺說:“海日圖,金鷹飛得再高也要有歸宿,公主長大了怎能不嫁人呢?”海日圖說:“讓那些公子哥們與我賽布魯好了。”結果,這些公子哥們全都賬在了海日圖的手下。海日圖又與牧民青年進行比賽,最後輸給青年牧人巴特爾。海日圖就要與巴特爾結親了,草原上降下一片喜氣。但在成婚的那天晚上,狠心的王爺白音諾彥下令殺害了巴特爾。後來,草原牧人為了紀念海日圖和巴特爾,便在那達慕大會上舉行賽布魯活動。

  布魯遊戲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很流行。投擲的方法與手榴彈相類似,可以鍛鍊力量、速度、靈巧以及準確的目測能力。

  布魯的製作簡單,比賽場地也比較簡單。只要有一長方形的平坦場地,在三十米處立三根圓木杆,投擲就可以進行了。

中國傳統節日起源和演變

  歲時節日是中國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 分。大體說來,節日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1、曆法節氣。中國自古以農為本,以農立國。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農業已經出現了南北分野,北方以 粟作為主,南方以稻作為主。農業生產有很強的季節性特點:春播、夏耘、秋收、冬藏,週而復始,年復一年 。從遠古時代起,中國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農業生產特點的歷法知識。相傳,古代有黃帝、顓頊、夏、商、周 、魯六家曆法,殷墟甲骨文中已經有了曆法紀年,《尚書·堯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節氣的劃分, 戰國時代發展為24節氣。中國古代先後推行過100 多種曆法,其中(漢)太初曆、(唐)宣明歷、(元)授時 歷、(明)大統歷、(清)時憲曆,都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這些曆法根據氣候變化的特點,把一年劃分為12 個月,24節氣,72候,約365天, 從而構成了歲時節日的計算基礎。曆法反映了農業生產規律,對指導農業生 產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為歲時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節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則是 由節氣直接發展而來的。

  歲時節日與歷日節氣關係十分密切,但歷日節氣本身並非節日,除上述少數者外,只是為節日產生提供了 前提,節日的形成還必須有一定的風俗為其內容。

  2、原始崇拜。中國原始先民常常把某些動物奉為神明加以崇拜,最典型的要算龍圖騰崇拜。龍圖騰崇拜對 中華民族的影響極為深遠,古代吳越人每年在端午節這天都要舉行祭祀龍圖騰的“龍舟競渡”活動,這種龍圖 騰崇拜是端午節風俗形成的淵源之一。“農者,天下之大本”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農 作物根植於土壤之中,因此,土地神崇拜在原始崇拜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代稱祭祀土地神為“社祀”,殷墟甲 骨文中有許多祭祀“毫土”的卜辭。二月二日土地神生日,又稱社日或社王節,主要民俗活動是祭祀土地神, 祈求農業豐收。

  3、禁忌與迷信。在生產不發達的上古時代,當人們無法解釋大自然的奧秘,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時候,便 產生了許多禁忌和迷信觀念。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放爆竹習俗原意是避山魈惡鬼,後來增加了祭祖、 供神、團圓、娛樂等內容。據說桃木能避邪驅鬼,所以,舊時除夕這天,家家戶戶削桃木,製成神荼、鬱壘二 神畫像置於大門之上,以防鬼進門。春節還有許多禁忌,如禁水土出門,不能掃地潑水,以免財氣出門。忌說 “死”,稱這類話語為“烏鴉嘴”。這類禁忌迷信是一種消極防範手段,反映了人們趨吉避禍的願望。

  4、祭祀。最明顯的例子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這三個節日原是以祭祖為源,以祭祖事鬼為主要節俗 活動,所以又叫三“鬼節”。清明掃墓包含有懷念祖先,勉勵後人之意。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有放河燈拯孤 照冥的習俗。寒衣節時人們在祖先墓前焚化紙衣。

  5、宗教。中國民俗節日深受宗教影響,許多節日都來源於宗教。以佛教為例,有二月十五日薪盡日(佛離 世日),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誕辰日,四月八日浴佛節(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日),五月十八日母連僧母誕辰, 七月十五日盂蘭盆節,七月三十日地藏節(地藏菩薩誕辰日),八月八日轉法輪日(釋迦牟尼說法日),十二 月八日臘八節(佛祖成道日)。屬於道教的節日有:一月九日天誕節(玉皇大帝誕辰),一月十五日上元節, 一月十九日燕九節,二月一日天正節,二月十五日真元節(太上老君生日),三月三日蟠桃節(王母娘娘壽誕 ),四月十四日八仙呂洞賓誕辰,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誕辰,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九月九日重陽節(鬥姆星君 誕辰日),十月十五日下元節。上述宗教節日流傳到民間,逐漸形成了廟會等一系列節俗活動。

  6、多神信仰。中國是個多神信仰的國家,有些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被奉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而產 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節日。如一月五日路頭神生日;一月八日諸星下凡,有祭星祈歲風俗;一月二十日 天穿節,北京白雲觀舉行廟會,做煎餅置屋上補天穿;一月二十五日倉生日,祀倉神,可保糧豐囤滿;二月一 日太陽生日,祀太陽神;二月二日龍抬頭日,又為土地神誕辰,是日雨為社翁雨;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誕辰,有 文昌廟會;二月十二日花王生日,祭花神,有花神廟會;三月三日北極星君誕辰;三月五日大禹生日,有禹王 廟會;三月六日,麥王生日,是日天晴麥可豐收;三月十五日龍王節,祀龍王,有龍王廟會;三月二十八日東 嶽大帝誕辰,有東嶽廟會、泰山廟會;四月十二日毒蛇生日,祀蛇王,雨則麥壞;四月二十八日藥王誕辰,祀 神農,有藥王廟會;五月十三日關帝誕辰,別稱關公單刀赴會日,有關帝廟會;六月十三日(一說五月七日) 魯班誕辰,木石泥瓦等行業祀魯班先師,舉行魯班會;六月二十三日雷公誕辰,祀雷公;六月二十四日二郎神 誕辰,祀二郎神;七月七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鵲橋會,拜祭牛郎織女,是日雨稱灑淚雨;八月五日萬壽節 ,又稱聖節,祀皇帝生日;八月二十七日聖誕節,孔子誕辰,有祭孔廟會;十月一日牛王神生日,祀牛王;十 二月二十三日祭灶節,別稱灶君昇天日,祭社神。

那達慕大會有幾個比賽專案

  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專案, 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專案。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 、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 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夜幕降臨,草原上飄蕩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白色情人節的起源習俗

  起源   白色情人節關於“白色情人節”的來源眾說紛紜,而最多見的是起源與日本一說。但實際上,“白色情人節”是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羅馬皇帝在2月14日救了一對因為原本因違反戀愛結婚禁令而要被處死的戀人,羅馬皇帝為了紀念這一天而設立了情人節。而在一個月後的3月14日,這對獲救的戀人宣誓 ...

萬聖節的起源傳播

  萬聖節前夜英文寫作 Halloween,是 All Hallow Even 的縮寫,也叫做“The eve of all Saintas' Day"。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

春聯的起源發展

   春聯的起源    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 ...

重陽節的起源習俗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

母親節起源習俗

  母親節起源   母親節起源於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古希臘人每年春天都要為傳說中的眾神之母、人類母親的象徵--賽比亞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但這時還未形成母親節。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裡,出門在外的年青人將回到家中,給他 ...

浴佛節起源各地活動

  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的佛教儀式節日。又稱佛誕節。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中國東漢時僅限於寺院舉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流傳至民間。浴佛時間在史籍中有不同記載。蒙古族、藏族地區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日,即佛成道日、佛涅盤日,故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漢族地區佛教在北朝時多在四月八日舉行,後不斷變更、發展 ...

大年初一起源傳說

  大年初一起源   我國古代稱新年第一天為“元旦”或元日、元長、元朔、元春,具體日期在西漢以前各不相同,西漢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創“太初曆”,以正月初一日為元旦,從此歷代相沿,直至民國時期。“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