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重陽節的起源和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和習俗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裡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鍊身體,培養人們迴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陽節起源

    史書記載

  《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祭祀大火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習俗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飲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白色情人節的起源和習俗

  起源

  白色情人節關於“白色情人節”的來源眾說紛紜,而最多見的是起源與日本一說。但實際上,“白色情人節”是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羅馬皇帝在2月14日救了一對因為原本因違反戀愛結婚禁令而要被處死的戀人,羅馬皇帝為了紀念這一天而設立了情人節。而在一個月後的3月14日,這對獲救的戀人宣誓戀情將至死不渝,為紀念這天於是另訂為白色情人節。而此節日就從歐洲開始流傳到世界其它地方。

  習俗

  純手工曲奇由於“白色情人節”起源於歐洲,所以歐洲人對過“白色情人節”已有一定的歷史,並已形成了相當成熟的習俗。相傳,2月14日,男孩送女孩給禮物(一般為玫瑰花和巧克力)。經過一個月的考慮和考察,到了3月14日,如果女孩回贈男孩禮物(一般送純手工曲奇),就表示女孩認可男孩,可以談戀愛了。因此3月14日又稱為白色情人節。相比2月14日的熱烈,3月14日的故事表明了它更當是一個甜蜜的、相會的日子。

  禮物的含義

  皇后戀曲純手工曲奇是“白色情人節”的主要禮物,來源於英國的音樂家愛德華·埃爾加夫婦的愛情故事,因為愛德華的作曲靈感就是來源於他妻子所製作的純手工曲奇——皇后戀曲,所以純手工曲奇所代表的是女生對男生的溫柔、體貼、及愛意,所以成為了女士回禮給男士的重要禮物。

  名字的起源

  一開始,3月14日是沒有名字的,與2月14日一樣都叫做“情人節”。後來,人們為了把兩個節日區分開來,便將3月14日定為“白色情人節”。

  白色在歐洲國家看來是純潔、清純、有靈性的,就好像年輕的少女一般,就像西方人結婚要穿白色婚紗。這便成為了“白色情人節”名稱的重要來源之一。因為逐漸的流傳與發展,“白色”所代表的更是期盼與幸福,是對戀人的祝福。

  “白色情人節”源於歐洲國家,於上世紀70年代被日本人所接受並廣泛流傳。逐漸地,“白色情人節” 流行於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省等地區,是我們所知道的西方情人節的延續。

  因為西方對過“白色情人節”的習俗,所以在這一天,,或者購買純手工曲奇,以表達她們心中的愛意。

  近年來,“白色情人節”的風也開始向中國內地吹來,成為了情侶間必過的另一個節日,純手工曲奇便成為了“白色情人節”女生給男生比送的禮物之一。

母親節起源和習俗

  母親節起源

  母親節起源於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古希臘人每年春天都要為傳說中的眾神之母、人類母親的象徵--賽比亞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但這時還未形成母親節。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裡,出門在外的年青人將回到家中,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

  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由安娜·賈維斯(AmanmJarvis,1864-1948)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親身邊,母親死於1905年,賈維斯悲痛欲絕,兩年後(1907年),賈維斯和她的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影響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援,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賈維斯為子女經常忽視了對母親的感情,她希望母親節能夠讓人多想一想母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個母親節於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在這次節日裡,康乃馨被選中為獻給母親的花,並以此流傳下來。

    母親節習俗

  在胸前佩戴石竹花.顏色是有講究的。那些母親已經去世的人仍然佩戴白色石竹花,而母親健在的人則佩戴紅色石竹花。這一天,人們總要想方設法使母親愉快地度過節日,感謝和補償她們一年的辛勤勞動。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親贈送母親節卡片和禮物。節日裡,每個母親都會滿懷喜悅的心情,接受孩子們和丈夫贈送的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書和紀念品,特別是當她們收到小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的上面用蠟筆稚氣地寫著“媽媽,我愛你”的字樣的卡片時,更會感到格外自豪和欣慰。但最珍貴、最優厚的禮物還是把她們從日常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輕鬆地休息一整天。這一天,許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們把全部家務活包下來,母親不必做飯,不必洗盤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還有侍候母親在床上吃早飯的慣例。

  母親節創立後,得到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援。安娜·賈維斯(AmanmJarvis)在世時,設立母親節的國家已達43個。時至今日,歡慶這個節日的國家就更多了。母親節,已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性節日。按慣例,“國際母親節”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舉行。雖然,有一些國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時節慶祝屬於他們的母親節,然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數國家,如丹麥、芬蘭、義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亞和比利時等等,都是在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慶祝母親節的。

    現代母親節

  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份議案,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母親節從此流傳開來。

  母親節是由一位名叫賈維斯的婦女倡導,並由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發起創立的。

  賈維斯夫人是一個有著10個子女的母親,是當時美國格拉夫頓城教會主日學校的總監。在美國以解放黑奴為目的的南北戰爭結束後,她在學校裡負責講述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賈維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講述著戰爭中那一個個為正義捐軀的英雄的故事,望著臺下那一張張充滿稚氣的孩子們的臉,一個想法猛然湧上心頭:為祖國貢獻了這麼多英勇戰士,保證了戰爭勝利的,不就是那一個個含辛茹苦地撫育著子女的母親們嗎?她們的兒子血染疆場,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犧牲的,不也是這些默默無聞的母親嗎?因此,她提出應該設立一個紀念日或母親節,給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達兒女們對母親的孝思。可惜的是,這個良好的願望還沒有實現,賈維斯夫人便與世長辭了。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目睹母親撫養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勞,深感母親的提議是適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寫出了幾十封信,發給美國國會。地方州長和婦女組織等,提議創立母親節。在她的一再呼籲下,這一提議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響應和支援。

  1914年,美國總統威爾遜鄭重宣佈,把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也就是賈維斯夫人的忌日,定為母親節。美國政府還規定,母親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以表示對母親的尊敬。由於賈維斯夫人生前喜愛康乃馨花,這種花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徵。

  母親節是個充滿人間溫情的節日,這一天,家裡的男成員要把全部家務活都包下來,兒女們每人都要做一件讓母親高興的事,以盡孝道。即使遠在異地的孩子,也要打電話向母親表示祝賀。這一天,美國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親健在的,佩戴一朵紅色的康乃馨,表示歡愉;母親逝世的,戴一朵白色的康乃馨,表達哀思。

  母親節創立後,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援。安娜·賈維斯在世時,設立母親節的國家已達43個。時至今日,歡慶這個節日的國家就更多了。母親節,已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性節日。按慣例,“國際母親節”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舉行。

  中國母親節

  節日開始

  母親節在我國是地區性節日,最早是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有此節日。改革開放後,母親節也為內地所接受。廣東省於1988年開始,杭州等城市於1989年開始,都由各級婦聯組織母親節的慶祝活動,並把評選“好母親”作為節日的內容之一。

    來源

  在中國(包括香港及澳門),母親節並不是一項正式的節日。和愚人節、聖誕節一樣,這一節日跟美國文化的傳播有很大關係,主要由青年人慶祝。

    官方態度

  中國官方也並沒有把國際母親日或者以上國家的日期作為官方的法定慶祝日,香港及澳門亦然。但是自從1980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也逐漸在五月第二個星期日慶祝母親節。大小商店會在母親節之前推出一些特別的專案。鮮花店也會在母親節來臨的時候加大宣傳力度,銷售代表母親節的鮮花——康乃馨。

  習俗

  在母親節這一天,子女一般會製作或者購買賀卡,寫上自己對母親的祝福。都買鮮花或者禮物送給自己的母親。或者透過電話,網際網路等祝福母親們身體健康。在港澳地區,子女通常會和母親上茶樓飲茶。

  第一次

  1989年5月14日,中國杭州首次舉行“母親節”的慶祝活動。這是來自《北京青年報》1992年5月9日的報道。


元宵節的起源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05-2-23 中國食品科技網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 ...

重陽節的來歷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2-10-23 中國食品科技網 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 ...

重陽節起源習俗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 “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 “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   古代,民間在 ...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習俗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         關於重陽節來歷之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 ...

復活節的起源 復活節的來歷習俗

  復活節的起源   復活節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節日,宗教起源與節期在以色列。   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覆活的日子。通常與耶穌受難日一起放假。今天,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都 ...

重陽節起源由來 重陽節其他叫法是什麼

  重陽節的起源和由來   重陽節,其實就是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 ...

重陽節的來歷習俗

  1、登高   2、吃重陽糕   3、賞菊並飲菊花酒   4、插茱萸和簪菊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