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邯鄲傳統春節風俗

邯鄲傳統春節風俗

  春節原來叫年,也叫過大年,是我國流傳最久,規模最大的節日和幾千年來傳統紀年法的開端,歷來為官民所重視,平時不許賭博、酗酒的禁令,此時可以暫時廢除,故稱之為“金吾不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狂歡節”。因此形成了延續月餘、舉國歡慶的大活動。

  在邯鄲一帶,為了使節日過得更美滿、豐富,一般從年頭的臘月份就開始了,直到年末的最後一天,在這二十多天裡,要把過節期間的供需、吃喝、穿戴等都預備齊全,所以在臘月里人們都忙碌異常。

  到了春節---即大年初一日,歡樂的時刻就開始了。拜年、放鞭炮、玩煙火、觀花燈、玩龍燈等專案接踵而來,半個月中,不斷掀起幾個娛樂高峰,到了正月十六才算基本結束,有的地方還玩到二月二“龍抬頭”的。

  在年頭的臘月裡,主要的活動有吃“臘八粥”,醃“臘八蒜”等,在接下的時間裡,有“趕年集”、“備年貨”、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掃房”等活動。農曆年的最後一天被稱為“大年三十”,即使臘月是小盡,但最後一天也習慣稱為大年三十,在這一天裡,有“請神”“迎祖”,一般要求在太陽落山之前貼上春聯。

  大年三十的夜晚,就是除夕之夜,一般有吃團圓飯、祛送鬼祟、守歲、發壓歲錢等活動,主要是在一個家庭內部進行的。在當天夜裡,人們都睡的較晚,或者等到天亮,並且要“起五更”,在黎明時分,鞭炮齊鳴,此起彼伏,直到大天亮。此時也就進入了新年的第一天。

  正月的第一天,俗稱“大年初一”從這天的黎明開始,先是敬神、煮水餃吃第一頓飯,給自家家長、父母拜年。天明後,開始在本族、本村、本街相互拜年。從初二到初十是走親訪友的日期。拜年時,親齡短的必去,親戚疏遠的晚去幾天,老爺家必須去等。朋友家那天去都可以。結婚的媳婦一般都選在初二回孃家。

  正月初五稱為“破五”,就可以做生意、做事情了。初十是“鼠節”,也有說是老鼠在這一天成親。該天忌用剪子,習慣上晚上吃頓餃子,把餃子皮捏嚴,據說這樣的話,老鼠就張不開嘴了,稱之為“煮老鼠”或者“捏十嘴”。

  正月十五俗稱“小年”,這是新年裡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又稱元宵節,有吃湯圓(即元宵)的習慣。正月十五的晚上,有玩龍燈、觀花燈等活動。

  正月十六的早晨,所有人都早早的起了床,這是春節的掃尾工作了。黎明時開始,就在十字路口烤雜病,饒著井臺走幾圈,到村邊的麥地裡去踩麥苗踏青,回家後吃雜飯,大人小孩、甚至家畜、雞狗等都有一份,寄意在一年裡平平安安,不生雜病。吃罷早飯後,送神、送祖。白天有踩高蹺、獅子舞、跑旱船、跑驢、玩鋼叉、演摺子戲、武術表演等,到夜晚,玩龍燈、觀花燈、點杆、放煙花等,萬人空巷,把歡慶的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春節風俗順口溜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順口溜有哪些

  春節風俗順口溜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順口溜有哪些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褪皮兒:初一兒,撅墩兒。

  其中,貼花花指貼對聯。這一點和很多地方不一樣。我在問答看到很多人說家鄉是三十貼對聯。

  褪皮兒指洗澡澡,洗的乾乾淨淨,穿新衣、戴新帽,迎接新年。這一點倒是和古代重大節日慶典、祭祀等活動前,人們沐浴更衣一致。

  撅墩兒指拜年,因為要給長輩磕頭跪拜,所以稱之為撅墩兒,撅屁股墩兒。

  小孩過年兒歌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過幾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各地春節風俗順口溜

  1、經典版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山東版

  臘八粥,熬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鍋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煤鼠;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姐拉著弟弟扭一扭。

  3、陝西版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兒捏餃兒,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4、河南版

  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稻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5、東北版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

各民族大年初一春節風俗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進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蹟,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揹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裡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準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餈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裡都喜歡盪鞦韆。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緻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裡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曆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大年初一在家裡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徵富富有餘,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後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製成。男女多於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

  獨龍族——居住在雲南怒江貢山縣的獨龍族,將每年11月12日之間第一次大雪封地為歲首,因無固定時間,由族長擇日而定,一般3到5天。節日期間,各家各戶互相邀請,友好往來,同時舉行娛樂活動。

  哈尼族——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是十月節,二是六月節。哈尼族曆法以十月為歲首,即“大年”。過年這天,人們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六月年節”期間殺牲祭祖,開展盪鞦韆、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雲南新平縣境內的卡多人,過年時間在農曆正月初六。傳說古時勇敢的卡多青年為了抵抗外來的侵略,出征應戰,臨行時留下話,他們哪天還鄉,新的生活就從哪天開始。戰爭結束後,因征途遙遠,直到新年初六日他們才回家。家鄉人就把這一天定為新的一年開始。過年時,他們殺豬宰羊,跳大鼓舞,以此慶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眾多以臘月初六為歲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響,並吹海螺。然後家人團聚吃糯米飯。

  勒墨人(白族的稱謂)——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碧江縣,他們有自己的推算節令的方法,春節日期也有差異。如桃花發苞時稱三月,漆樹發葉到五寸左右稱五月,這樣的推算結果,一年是十三個月,三月稱三月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基諾族——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群眾把公曆六月稱作過年月,歌手們輪番互相對歌,輸了則留下一塊包頭布,到第二年再去對。過年時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婦女們一邊品嚐酒餚,一邊跳大鼓舞,男女青年們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情侶。

  仡佬族——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開始發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穀豐登。又因清明節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

  瑤族——每年農曆七月的月半節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和歡笑聲。


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

  你瞭解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嗎?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有什麼特點?相信還有很多人不瞭解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下面為大家介紹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   雲南元陽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陽曆,一年中要過兩次年。   彝族太陽曆將一年分為10個月。每月以鼠日為一個月起頭,12屬相迴圈3次 ...

清明節傳統風俗英語介紹

     小編一個清明節傳統的風俗英語介紹   Celebrated two weeks after the vernal equinox(24節氣之一的春分), Tomb Sweeping Day is one of the few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s that fol ...

江南春節風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 ...

西江水上人家春節風俗

  在粵西北的西江肇慶段“小三峽”水面上,至今還生活著一些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這些漁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們大多在船上做飯,大多依然燒木柴。漁民們還喜歡在江岸邊空地上種上番薯、油菜、蔥、蒜苗等,補貼生活。 過春節了,漁民們在住處貼上了吉祥祝福的紅幅,他們喜歡在船頭貼上“一帆風順”,在船艙上貼“ ...

漯河過春節風俗

  初一四樣早點的講究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幾乎每個民族都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按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

滄州地區的春節風俗

  一.小年辭灶   臘月二十三這天被定為小年,也就意味著年開始了,小年的主要的任務就是"辭灶".   所謂"辭灶",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依稀記得奶奶在送神(灶王爺)的時候,嘴裡唸叨:"灶王爺,上西天.騎馬去,坐轎來.只說好,不說歹,過了7天再回來."這是有講究的 ...

漢中春節風俗

  門開(店)的大炮首次一黎明,哪個家也放掉雙聲音戰爭和一百個孩子的大炮破裂,祈願新年萬事可喜地順利的事,繁榮發達。   吃持(有)的 早飯大量地吃持(有)。說"高(貴)"的近似聲音,"1高齡的1年"“扔掉們"。   新年做寒暄的 早起的年輕人馬上對父母等的年長者向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