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鄂倫春族概況

鄂倫春族概況

  民族概況

  “鄂倫春”這一名稱於清初始見文獻記載。《清太祖實錄》卷五十一在一份奏報中首次提到“俄爾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諭中稱之為“俄羅春”。此後才比較統一地以鄂倫春這名稱來稱呼他們。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為使用訓鹿的人,一為山嶺上的人。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倫春族人口數為8196。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呼瑪、愛輝、遜克、嘉蔭等縣。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友。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語、也有部分鄂倫春族用蒙古文。

  鄂倫春族的祖先也是“室韋”,即森林人。到了元代,稱之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為“北山野人”,遊獵於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西起石勒喀河,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17世紀中葉,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迫使鄂倫春人南遷,集中分佈於大小興安嶺。然而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直至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與北京條約簽訂以前,他們仍至外興安嶺以南廣大地區遊獵,並且還參加清政府定期巡邏邊界等活動。只是19世紀中葉沙皇俄國侵佔了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以後,鄂倫春族人民才喪失被侵佔區域的廣大遊獵場所。清廷對於鄂倫春族的統治,迭有變遷。康熙三十年(1691),清廷把鄂倫族分成“摩凌阿”與“雅發罕”兩部分,歸布特哈總衙門管轄。“摩凌阿鄂倫春”為騎馬鄂倫春之意,編入八旗組織,用以南征北戰。“雅發罕鄂倫春”意為步行的鄂倫春,指失去馴鹿尚未得到馬匹仍在遊獵的鄂倫春族,分設庫瑪爾、畢拉爾、阿力、多布庫爾、託河5路,路下分8佐,每佐設鄂倫春族佐領1人。每年清廷派“安達”進山一次,徵取貢貂。光緒八年(1882),清廷廢布特哈總管衙門,設立興安城總管衙門,專管5路鄂倫春族。光緒十九年,興安城總管衙門裁撤,將原來5路合併為4路16佐(阿力、多布庫爾兩路合併,其餘未動),分屬黑龍江、墨爾根、布特哈、呼倫貝爾4城副都統衙門。

中華民族-- 鄂倫春族

  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五十年代後,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業。

  習俗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食俗

  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日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日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麵品種,麵包餃子也很常見。

  鄂倫春族食肉面很廣,除森林裡各種野獸外,還捕食飛禽和河裡的魚類。食用最多見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視為美味佳饌。

  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用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星期,然後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釀;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

  節慶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並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後往火裡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鄂倫春族 --簡 介

    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五十年代後,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業。


鄂倫春的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死後變成鬼,要到 閻門坎 (陰間)去,對鬼不能隨便冒犯。這些觀念影響到他們的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講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選擇上,一般要選擇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樹有根,水有源,意味著子孫後代永續不斷。   安葬方式有幾種,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風葬。風葬又可具體地分為三種 ...

鄂倫春的飲食習俗

  鄂倫春狩獵民族,在自然生存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最常見的如 手把肉 、 曬肉乾、曬肉條、 阿蘇納 、生吃腰子、灌血清、燒肉片、煮肉湯等。   吃 手把肉 在北方狩獵、畜牧民族中較為普遍。鄂倫春族的吃法是,把狍子、野豬、犴或鹿肉切成大塊、放到鍋裡,掌握火候到鮮嫩可口時撈出,每人用刀割 ...

鄂倫春生活習俗

     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 仙人住 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 仙人柱 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杆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 仙人柱 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臥,但有嚴格的規定。 仙人柱 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 ...

鄂倫春·篝火節

  鄂倫春人與火的關係   鄂倫春人對火神的崇拜歷史悠久。他們認為火有驅邪祛汙的作用,器皿衣物置於火上烘,被認為是變得潔淨了。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春節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時向篝火磕頭祈福。每逢春節客人來拜年時,須先向火神敬拜。鄂倫春人對火有著一系列嚴格的禁忌:不許隨意向火堆潑水、扔髒物、吐痰,或 ...

鄂倫春的禮俗

  鄂倫春族是一個十分重視禮節的民族,他們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節。他們的禮節大致有三種:請安問候、下馬致敬、叩首參拜。   作為晚輩的或是弟弟妹妹,遇到了長輩,或是哥哥姐姐,一般都要行屈膝禮請安問候。對於父母或是比父母年長的老人,只要外出3天以上的,回來後都要前去請安問候。有事要同長輩商量,只有徵得他們的同 ...

鄂倫春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死後變成鬼,要到“閻門坎”(陰間)去,對鬼不能隨便冒犯。這些觀念影響到他們的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講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選擇上,一般要選擇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樹有根,水有源,意味著子孫後代永續不斷。   安葬方式有幾種,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風葬。風葬又可具體地分為三種 ...

鄂倫春

  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