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鄂西北民間習俗+------接財神

鄂西北民間習俗 ------接財神

  家中最小的孩子事先要躺在被窩裡,這時男主人要問: “小子起來了嗎?”這個孩子立刻從被窩上起來,高聲答道:“起來了,小日子起來了!”

  女主人開始煮大年夜的接神餃子,煮時故意煮破幾個。男主人問: “掙了嗎?” 女主人答: “掙了!”忌諱說煮破,以掙取其掙錢的吉意。這時放好桌子,端上水餃,全家團團圍坐,吃年夜飯。解放以後,破除了迷信,大年夜多燃放鞭炮祝賀春節,接財神的習俗漸漸消失了。

鄂西北農村的婚嫁習俗

  結婚證一領,婚期一商定,男女雙方進入準備階段。

  女方在婚期的頭一天待客。提前要準備嫁妝。過去的嫁妝通常是木製傢俱,如三門櫃、穿衣櫃、寫字檯、梳妝檯、火盆、木盆、餐具、被褥等,現在條件好了,一般的嫁妝是冰箱、空調、洗衣機、電扇、組合傢俱等。

  這天晚上,新娘同母親、嫂子同新娘話別。囑咐一些到了婆家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務之類的基本常識。

  男方要複雜得多。首先要請好兩個支客。一個內支客,一個路支客。

  路支客的最佳人選是:懂規矩,能說會道。內支客一般要在本地有威信,懂規矩,有組織指揮能力,(一般是當地幹部)內支客是男方操辦婚事的總指揮,連主人都得聽他的。

  還要請一個寫得好字的人掌禮櫃,若干個接親的(通常是女性)和幫忙的(借桌子板凳炊具的、廚師、燒開水的、抬嫁妝的、端條盤的、煨酒的等)

  吃過早飯,路支客領著接親的、抬嫁妝的上路了。走到女家,路支客擺出男方的聘禮(通常是女方的全身衣服、鞋襪、頭巾、化妝品和給新娘父母買的衣物等)如果女方對聘禮辦的不如意,堅持不發親,路支客會用三寸不爛之舌說,這次辦的不好,以後你女婿孝敬一點就是了,再說生米都做成熟飯了,你不發親我們只好走人。女方只好同意發親,讓新娘同送親的一起上路。

  “十里不同俗”。竹山的規矩是新娘的哥哥把新娘背出門。

  排得長長的迎親隊伍出發了。通常是接親的派一人走在前頭引路,新娘走第二,後面依次是送親的、接親的、抬嫁妝的。

  新娘到家,鞭炮迎接。上親客被安排在鄰居家迴避。“上親客”吃罷中飯“打道回府”。男家開始結婚典禮,自然少不了新郎新娘同啃一個蘋果的類似遊戲。禮畢,新娘被送入洞房,老表輩的年輕人湧進新房“鬧房”,有的向新娘討要果子點心,有的在被窩裡摸紅雞蛋,鬧夠了,擺上酒席喝“圓房酒”。

  房縣西鄉的規矩:一對新人端著酒壺依次為客人敬酒,當敬到某一個客人面前時,客人要為新郎新娘出一個題目,讓他們重複自已想好的“四言八句”。這“四言八句”多是跟“性”有關的暈玩笑,含蓄而不太露骨。目的還是讓新郎新娘去掉羞怯入洞房後儘快進入角色。新娘不說,客人就不喝酒。席上客人選出幾人組成“評酒委員會”根據“四言八句”“暈”的程度評估值幾碗酒,客人如果不喝,新娘就會扯著耳朵往嘴裡灌。直到客人們都酩酊大醉,主客都高興。

  第二天早晨,要吃“頭道面”。親戚們端出預先準備好的果品讓新娘辨認,新娘說這是棗子(意味早生貴子)這是花生(意味生男又生女)還把吹火筒抹上鍋灰,讓新娘吹豬食缸,新娘的嘴上留下一道黑圈,惹得一陣大笑。當地的規矩是“新姑娘三天無大小”,誰都可以跟她開玩笑,而新娘是不能發惱的,只能聽人擺佈。

  深山中的十堰人,有特別的習俗,其婚娶習俗更富有特色。這兒樹多人少,青年男女相識的機會不多,婚配主要靠媒人介紹。在選結婚日子的時候,男方要給女方家送"禮吊子"及其他禮物,包括給未來的岳父母送一、二匹布,稱為"父母布"。

  婚期一般在秋後或春節期間舉行,習慣於半夜打鼓接新娘。探親那天,新郎要給新娘送香油糖麥餅,稱為"喜餅",還要專門為岳父母做一對"父母餅",以示孝敬。新娘則要帶自己縫製的布鞋送給新郎的父母及婆家主要親戚。

  新娘上轎前,將一把筷子撒在孃家堂屋地上,象徵早生貴子。舉行典禮,鬧房之後,新郎與新娘不能同床共枕,要陪坐到天明,據說這樣夫妻恩愛才能長久。第二天,新郎家置宴席,款待送親客人,喇叭高奏"送親曲"後,方告結束。

鄂西北農村春節習俗:除夕夜 “守歲”

  每年臘月三十日叫除夕,意思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這一天也許是最忙的一天,也是最興奮的一天。

  女人的本職工作自然是張羅團年飯。

  男人帶著小孩撕掉舊對聯、門畫,貼上新的對聯、門畫、中堂、年畫。

  接著是祭祖。男人把事先買好的火紙用錢鑿鑿上銅錢的印記,提上香裱、菸酒、鞭炮,帶上孩子,給祖輩們上墳。

  這天,在外工作的、打工的、經商的、做手藝的不管路途有多遙遠也要趕回家團年。

  中午時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由遠而近由近到遠的驟然響起,家家戶戶開始團年。團年的時間也是老祖宗定下的。如從黃州移民上來的則遵循“雞不叫,狗不咬,半夜團年黃州佬”的古訓,等到半夜才團年。

  吃團年飯一家人圍在一桌,如果人多用兩張桌子拼起來。照例是長輩坐上席,晚輩先敬長輩酒,祝長輩健康長壽。長輩也說要得好老敬小,祝願你們工作順利、萬事如意。一頓團年飯融進了濃濃的孝道和親情。如果吃飯的時侯突然來了客人,主人非常高興,認為添人進口是喜事馬上邀客人入席。

  鄂西北農村的規矩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晚上,燒一盆炭火一家人圍在一起烤火,看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節目,嗑瓜子、喝茶水、聊天。半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侯,鞭炮聲再度進入高潮,這叫做“出天星”。娃子們往往熬不了夜先去睡了,大人們還得通宵達旦的“守歲”。“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春節正月初五財神習俗以及注意事項

  1、春節正月初五接財神早起莫唱歌,全天莫發火,莫賭咒發誓。   2、財神即為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時東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 ...

雨水節氣民間風俗 雨水的習俗

  不同的時候我們會根據生活的變化產生不一樣的風俗和民俗根據,不一樣的地方也會對不一樣的節日,有不一樣的習俗,在雨水這一個節日到來之時,我們很明顯的可以感覺到周圍氣候的變化和溫度的變化,所以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知道,雨水這一個節日就和他的名字一樣是雨的變化,從這一天開始降雨量的逐漸改變,還有周圍溫度氣候的變化,就 ...

驚蟄的民間習俗--24節氣之驚蟄

  每年驚蟄這天,在廣東和香港,民間習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儀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 ...

正月初五財神的傳說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說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 ...

香港民間習俗斬雞頭

     斬雞頭又叫 燒黃紙 ,是曾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種民間發毒誓的形式。   儀式開始,訴訟雙方跪在神案前,而對神像,點燃香燭,頂禮膜拜。然後,雙方手執一張黃紙,上面寫著賭咒誓言,他們高聲吟誦誓言, 清心直說,並無虛言 、 若有戲言,不得好死,斷子絕孫 之類。接著,廟內執事取出早已準備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雞一 ...

春節的民間習俗和傳統活動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開始,或稱元旦。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故又稱元日、元辰、端日。近代使用公曆後,將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新年,定為元旦,而稱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但是春節不僅是一天,而是若干時日,一般都到初五,有的地方要過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活動也極其豐富。   (一) 迎年 ...

春分節氣的民間習俗

  2014-3-18 13:52: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下一頁 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元朝時建有日壇,此後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在日壇祭祀大明神(太陽)。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