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文化
重慶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文化
川江號子是存在體現了自古以來川江各個流域的勞動人民面臨的險惡自然環境不屈不撓的戰爭精神和粗狂的好賣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徵。那麼,大家對於川江號子的音樂形式和內容是否瞭解呢?大家對於重慶的水上歌謠要多少了解?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川江號子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重慶和四川東部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視川江航道為畏途。在千百年的木船航運時代,江上木船的動力來自船工的身體。每當逆江而上或者船過險灘的時候,船工們就得拉縴,而且,漫漫路途枯燥無味,需要精神調劑,川江號子遂應運而生。
“巴渝民間藝術大師”陳邦貴13歲開始當船工,並師從久負盛名的彭紹清學習川江號子,他的演唱被同行譽為“川江號子正宗味”。在他看來,川江號子既是技術又是藝術,“那時的船全靠人拉,駕長如同汽車的方向盤,負責船隻行走的方向;號子就像汽車的油門,控制船隻的行駛速度。”因此,號子能夠透過其節奏調節船工的用力,從而能夠使船隻順利前行。同時,唱號子講究嗓門亮、調子好、優美動聽,因此,“也是一門藝術”。
長年從事川江號子研究、正在編撰《重慶市民歌整合》的77歲的彭孝綱老先生認為,川江號子時而激越時而舒緩時而風趣的轉換,既能讓當時的船工們解除愁悶、抒發情緒、調節身心,同時,因為船工大多是戲劇曲藝愛好者,川江號子也吸收了這些戲曲的一些元素,從而成為四川民歌的一個縮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川江號子是音樂化了的號令、是美化了的號令。”學者連波在其著作《國樂飄香》中寫道:川江船工號子猶如一個濃縮了的情感世界,川江船工號子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水性不同,明灘暗礁對行船存在的危險性,根據搖櫓扳橈的勞動節奏,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時,要唱“莫約號子”、“橈號子”、“二流搖櫓號子”、“龍船號子”等,此類號子音調悠揚,節奏不快,適合扳橈的慢動作,也是船工在過灘、礁的緊張勞動後,得以體力精力上的勞逸調劑;闖灘時,唱“懶大橈號子”、“起復橈號子”、“雞啄米號子”,此類號子音調雄壯激烈,具有強烈的勞動節奏特點,以適應闖灘的行船需要;船行上水拉縴時,要唱“大斑鳩號子”、“么二三號子”、“抓抓號子”、“蔫泡泡號子”,此類號子一般旋律性強,拉縴時船工很累,為緩解緊張情緒、統一腳步和力點集中的需要而形成了音樂特點;過險灘時,要唱“絞船號子”、“交加號子”、此類號子以激烈、雄壯的音調為特點。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營》、《桂姐修書》、《魁星樓》等。《拉縴號子》、《捉纜號子》、《櫓號子》、《招架號子》、《大斑鳩》、《小斑鳩》等。
號子的唱詞也很豐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
隨著機動鐵船的普及,以人工為動力的船隻在一些幹流河灣和支流小河中執行,川江號子生存發展的基礎開始動搖,加之傳承斷裂等因素,川江號子面臨瀕危困境。搶救、保護川江號子,讓它在民眾中代代相承,對於豐富、發展中國水系音樂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樂文化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而我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邊的天籟之聲“重慶南溪號子”文化
南溪號子流行於重慶,它其實就是雛形是土家族農民在勞動當中為了解決自己的疲憊給自己鼓勁的一種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南溪號子是一種擁有民族特色以及城市特色的一種藝術文藝。那麼,大家對於南溪號子瞭解有多少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瞭解一下這種在山野間悠揚激盪的天籟之聲吧!
南溪號子流行於重慶市黔江區,在長時期的傳唱過程中已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種,它既不同於周邊的川江號子、縴夫號子,也有別於廣泛傳唱在武陵山區的其他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南溪號子的唱腔和唱法比較固定,其基本唱法為一人領唱,兩人或三人唱高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唱低音,眾人幫腔,從而形成高中低聲部互相應和、在山野間悠揚激盪的天籟之音。2006年,南溪號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溪號子流傳於黔江區的高山、峽谷、深溝地帶的土家族和苗族群眾中,眾人合唱,聲調高昂,雄渾壯闊。演唱不分場合、地點,當地人逢紅白喜事常鍾情於此。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譚小兵介紹說,南溪號子演唱題材極為豐富多樣,既有即興創作的山野俚語,也有涉及歷史、地理和土家族民俗文化、民間傳說等方面的內容,特別是其中的“連八句”,為武陵山區原生態民歌中罕見的小調體裁——採用邊唱邊說,語言詼諧幽默,充分體現出土家人的智慧。這些土家族音樂文化的遺存,傳達了許多已經消失的文化資訊,具有豐厚的文化藝術價值。
南溪號子的內容涉及土家族歷史、地理、民間傳說,傳達出許多古老的歷史文化資訊。它是土家族音樂文化的遺存,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又能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服務於當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然而,現今整個黔江區能唱南溪號子的不到十人,且都年事已高,中青年中沒有一人能喊唱號子。這一民間音樂樣式瀕危狀況嚴重,急需進行搶救和保護。
為了讓發源於該鎮南溪村的“南溪號子”繼續發揚光大,近年來,該鎮將“南溪號子”傳承作為首要文化工作,除“口口相授”方式外,還積極探索多媒體現代化手段傳承。本屆選拔賽在8個村社中遴選了16名能演唱號子的農民角逐“非遺”傳承物件。最終,年近70歲的楊通成等4名選手脫穎而出,成為“南溪號子”新一代傳承培養物件。
此外,經國家文化部批准,由重慶市(黔江)民族歌舞團獨立擔綱的大型民族歌舞詩《雲上太陽》系列節目,2013年11月在巴西舉行的“中國文化月”活動隆重上演。“南溪號子”、“高爐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文化月”中作為系列節目重頭戲登臺亮相,向世界傳達黔江土家族歷史、地理、民間傳說、民俗文化和重慶文化,盡情展現土家人生活勞動場景和獨特的音樂文化。
川江號子 激昂的縴夫魂
重慶到宜昌1000多公里的長江江段俗稱川江,航道艱險,險灘密佈,礁石林立,水流湍急。而川江號子就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而形成的一種民間歌唱形式,主要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重慶和四川東部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
巴渝境內,山巒重疊,江河縱橫,交通不便,貨物流通、客運往來,皆需木船載客運貨,於是柏木帆船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的船有幾個船工,大的有二三十個船工,以至更多。艄翁又稱駕長,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闖灘鬥水,該快該慢,眾船工皆聽艄翁指揮。在明、清時期,是由艄翁擊鼓為號指揮船行,統一扳橈節奏。大約在清朝中期,才逐漸興起號子,產生了專門的號子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川江縴夫“腳蹬石頭手扒沙,風裡雨裡走天涯”,堅硬的石頭上留下了纖繩磨礪出來的一道道深深的纖痕。 而縴夫負重前行喊出的一聲聲號子成了著名的川江號子,高亢、豪邁而有力,在峽江之中久久迴盪。
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水性不同,明灘暗礁對行船存在的危險性,根據搖櫓扳橈的勞動節奏,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時,要唱“莫約號子”、“橈號子”、“二流搖櫓號子”、“龍船號子”等,此類號子音調悠揚,節奏不快,適合扳橈的慢動作,也是船工在過灘、礁的緊張勞動後,得以體力精力上的勞逸調劑;闖灘時,唱“懶大橈號子”、“起復橈號子”、“雞啄米號子”,此類號子音調雄壯激烈,具有強烈的勞動節奏特點,以適應闖灘的行船需要;船行上水拉縴時,要唱“大斑鳩號子”、“么二三號子”、“抓抓號子”、“蔫泡泡號子”,此類號子一般旋律性強,拉縴時船工很累,為緩解緊張情緒、統一腳步和力點集中的需要而形成了音樂特點;過險灘時,要唱“絞船號子”、“交加號子”、此類號子以激烈、雄壯的音調為特點。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營》、《桂姐修書》、《魁星樓》等。《拉縴號子》、《捉纜號子》、《櫓號子》、《招架號子》、《大斑鳩》、《小斑鳩》等。
在長年的唱號子中,形成了號子的不同腔型類別,計有四平腔數板、懶大橈數板、起復橈數板、快二流數板、落泊腔數板等。這些腔調中,號子頭的領唱部分,節奏在規範中又有變化,小腔花音使用較多,帶有一定的即興成分,故有十唱十不同的說法,但總體上具有雄壯激越的音調,又有悅耳抒情的旋律,在行船中起著統一搖櫓扳動作和調劑船工急緩情緒的作用。在三面臨水、一面朝天的環境中,給貧苦的船工帶來一點歡樂。
號子的唱詞也很豐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如“川江兩岸有名堂”。號子頭編唱號子時,把沿江的灘口盡收於唱詞中,過去的老艄翁、號子頭因長年行船於長江中,不管水漲水落,沿江的明礁、暗堡,水經流速,牢記於心,積累了豐富的行船知識,保證了行船安全。因此,過去民生輪船公司、強華輪船公司、招商局等,把一些年富力強、非常熟悉川江水性的艄翁、號子頭請到公司培訓一下輪船知識後,便送到船上擔任水手、引水,然後提升到領江、船長要職。
重慶水上樂園有哪些
1、重慶加勒比海水世界主題公園包含室內、室外兩部分,聚集20餘種世界級水上游樂裝置。整體規劃由參與設計迪士尼樂園的美國RPVA公司擔綱,共分五個區域,分別是:哈瓦那廣場、歡樂島、墨西哥灣、聖地亞哥城、桑巴廣場,並引進美國、加拿大等世界先進的大型水上游樂裝置。在這裡您能感受到墨西哥灣的衝浪樂趣,體驗翻滾海床 ...
充滿淳樸的重慶“泥土味”-梁山燈戲
梁山的燈戲大多采用了民眾性的題材,梁山燈戲的表演者過去都是在種莊稼又演戲的農民,因為他們都善於表演自己熟悉的山鄉風情,以及自己的一些故事。那麼,大家對這種擁有自己特色的藝術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燈戲不僅是重慶、四川極富地方特色的民間小戲,而且是川劇的 ...
“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漢族服飾文化
漢族服飾文化是在漢族人們透過儒教《十三經》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我們每個人對於漢族的服飾應該並不陌生。因為,漢族是我們中國一個比較大的民族。漢族的服飾文化相比大家都不太陌生。漢族服飾文化究竟是什麼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漢族是我國也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其歷史 ...
最具文化價值的服飾-苗繡文化
刺繡是每個民族都擁有的一種特色,但是不同的地方都有不一樣的刺繡。自古以來,苗族人們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卻以世代口耳相傳的苗哥以及苗繡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承手段。那麼,大家對於苗繡文化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刺繡的起源
據介紹,苗族刺繡藝術源於一個美麗的 ...
重慶的飲食文化魅力--重慶火鍋文化
重慶火鍋是咱們當今中國一種非常特色的美食,也是重慶的一種比較傳統的飲食。起源於明代,很多人到重慶都必須吃到的一種美食。但是很多人都不太瞭解關於重慶的火鍋文化。大家對於重慶火鍋文化的瞭解有多少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重慶火鍋的文化特色
1、它表現了中國烹飪的 ...
重慶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八版鑼鼓
重慶的民間音樂文化是伴隨著重慶文化的發展而演變而來的一種文化形式,重慶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和漢族音樂文化的精華。接下來就由小編我向大家講解一下重慶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八版鑼鼓。
八版鑼鼓是一種民樂演奏形式,流傳於重慶涪陵市龍潭地區,已有數百年曆史。其技藝世代相傳,其中以舒家班 ...
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盤鼓
盤鼓:過春節,逢節慶,打盤鼓,是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開封盤鼓節奏性強,套路多變,氣勢恢宏,深受廣大市民和中外遊人的喜愛。目前,開封有盤鼓隊30餘支,每逢元旦、春節、國慶和文化節、菊花花會、廟會都要舉行盤鼓表演和比賽。那隆隆的盤鼓聲,豪放的擊鼓英姿,促人精神振奮。開封盤鼓隊曾赴日本、香港表演,廣受讚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