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重陽節的來歷與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與習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榮萸少一人”。這就是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從王維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在唐代,重陽節是非常受重視的,並且,在唐代,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其實,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遊》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后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於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並逐漸盛行。

  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榮萸節,菊花節等。《易經》:以陽爻為九”,將“九”字視為陽之極,兩九相重為“重九”,日月並陽,兩陽並重,故名曰“重陽”。三國魏曹丕《九日與鍾繇書》雲:“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九為陽九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長於久,故以享宴得高會。”因此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

  登高

  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而登高則是重陽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重陽登高之俗,早在戰國便已有發端,到了西漢,便漸漸成為一種習俗,並且還增添了佩榮萸,飲菊花酒等習俗。

  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中說,在古時候,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人,跟隨費長房遊學多年。一旦,長房對恆景說:“九月九日你們家裡要有大的災難,應該馬上回家,讓家裡每個人都做一個絳色袋子,裡面裝上茱萸,把袋子系在胳膊上,然後登高、飲菊花酒,就可逢凶化吉。”桓景按著長房的話去做,帶領全家人登山遊玩。到了晚上回家,看見雞、狗、牛、羊全部暴死。長房聽後說:“這是由這些家畜代災了。”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農曆九月初九,人們為取吉利和避災消禍、長壽不老,都競相登高,登高的風俗也就興起來了。 重陽節登高之風,到了唐代已很盛行。許多詩人為此寫了不少詩篇。唐代詩人邵大震的一首詩云:“九月九臼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反映了當時登高之風的盛行。

  登高習俗在全國都很流行,可在平原地區,人們都無“高”可登,於是,有人就想了一個代替的辦法,九月九日做糕吃,取“糕”“高”同音,吃糕便表示登高消災了。到了現在,各地仍有重陽吃花糕的習俗。在古時,最初的花糕是用植物葉子和米麵製成。唐宋時盛行吃花糕,其製作就更加考究,相傳武則天曾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搗碎,蒸制花糕。明代製作盒子般大的花糕,接出嫁的女兒回家過節,重陽節又得名“女兒節”。農曆九月是豐收的季節,有人也把重陽花糕稱為“豐糕”。

  賞菊

  菊花又名黃花,屬菊科,花色品種繁多。重陽時節,正值菊花怒放,幽香清芳,賞菊就成了一件時令習俗。我國古人曾有許多賞菊詩詞。如晉代陶淵明,唐代杜甫等都有佳句名篇流傳。至清代,重陽節前後還舉行菊花大會,傾城人去觀賞菊花。現代,各地也有以菊展為賀,用菊花擺制色彩鮮豔的各種圖案,畫家當場作畫,觀眾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插茱萸  

  茉萸,即“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灌木,春開紫色花,秋結紫黑色實,人藥釀酒,有溼中、止痛、理氣等功效,可治便秘、吐瀉、腹痛、遺精、消化不良等症。插萊萸可治病防疾,唐朝詩人王維有“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英少一人”之詩,可見古人已有插茱萸之俗。此外,自古先民還於重陽之日,飲茉萸甘菊之酒。

小年的來歷與習俗

  1、小年的由來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

  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2、小年習俗

  (1)祭灶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對聯、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灶神畫像,將灶神請回來。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灶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2)大掃除

  掃塵主要是將家裡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傢俱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豔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3)沐浴理髮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髮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後進行。

  (4)趕亂婚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5)吃糖瓜、麻糖

  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6)貼窗花

  建好窗花後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裡,給家裡增添了許多過年的喜氣。

  窗花圖案有各種動、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

  2、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3、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內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5、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哈尼族的火把節來歷習俗

  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有所不同的,而這些傳統節日是各具民族特色的,關於傳統節日的來歷也是不一樣的。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人民對火把節的重視程度和春節差不多。那麼,一起來看看有著民俗文化內涵的哈尼族文化中火把節的來歷和習俗吧。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 ...

重陽節來歷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2-10-23 中國食品科技網 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 ...

關於重陽節來歷習俗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         關於重陽節來歷之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 ...

九九重陽節來歷意義 重陽節習俗

  我們從哪一些方面,才能夠更好的瞭解到,一個節日所存在的意義呢?這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那麼在重陽節到來的時候,他又具備著什麼樣的一種歷史由來和含義呢?而且重陽節之中的一些習俗也是很重要的。   九九重陽節的來歷   要是說重陽節的由來,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 ...

平安夜來歷中國歷史 互贈平安果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眾所周知,平安夜是來自歐美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是聖誕節的前夕。這幾年由於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平安夜在我國也是非常盛行。那麼平安夜的來歷是什麼呢?平安夜與中國的歷史又有什麼關係呢?接下來就跟著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平安夜的來歷   聖誕節的前夕就是平安夜了,傳說**是在12月24日晚上出生的,**的 ...

端午節的來歷傳說 盤點合肥等地端午節的習俗

  1、掛艾草招福驅邪   2、粽子最受歡迎   3、“鬧龍舟”祈福平安   4、端午佳節綠豆糕走俏   5、吃“五黃”轉運 ...

重陽節來歷習俗

  1、登高   2、吃重陽糕   3、賞菊並飲菊花酒   4、插茱萸和簪菊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