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江蘇、河北、安徽、山東。玉衣出於西漢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個玉片,用金絲綴合而成。按人體部位分別為頭罩、面蓋、上衣、袖、手套、褲、腳套等,玉衣為上古貴族的斂葬服飾,始於戰國末期而盛於兩漢,根據身份與等級的不同,玉衣的聯綴又分為金縷、銀縷、銅縷和絲縷。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階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洩,就能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
河南、江蘇、河北、安徽、山東。玉衣出於西漢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個玉片,用金絲綴合而成。按人體部位分別為頭罩、面蓋、上衣、袖、手套、褲、腳套等,玉衣為上古貴族的斂葬服飾,始於戰國末期而盛於兩漢,根據身份與等級的不同,玉衣的聯綴又分為金縷、銀縷、銅縷和絲縷。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階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洩,就能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
商後母戊鼎出土地點: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商後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於1939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內。
商後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稜。“商後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
商後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型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
最早: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鑑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