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等於舊制一兩(亦有其它說法,標準不一):銖兩(極輕微分量)。錙銖指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比喻極微小數量。國家計量總局編《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也記載漢代一兩為15.6g。漢一兩為24銖,因此,一銖為0.65克。兩權錢是8.1銖左右。
銖也是泰國的官方貨幣,也稱“泰銖”,由泰國銀行負責發行。1銖相等於100薩當。泰銖有5、10、20、50、60、100、500銖及50薩當等面額,還有5、10、25、50薩當及1、2、5、10銖鑄幣,輔幣及進位為1銖等於100薩當。流通的有5、10、20、50、100及500銖等六種面額的紙幣和5、10、25、50薩當及1、2、5銖鑄幣。每種鑄市的正面均鑄有泰王“普密蓬-阿杜德”頭像。最初,銖是泰國銀兩的重量單位,一銖相當於15.244克,銖也是當今泰國珠寶業界量度金的單位。
1、年,一年設定為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是為春、夏、秋、冬,全年為十二個月。
2、時辰,每年為十二月,每月為三十天,計三百六十天;過年為五天,合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以十二地支設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3、一刻鐘,每天有十二個時辰,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在時間的十五分鐘。
4、一柱香,時間相當於現在的五分鐘,
5、一盞茶,時間大約是現在的10分鐘左右。
6、彈指,每彈指有十剎那。
7、剎那,一剎那就是現在的一秒鐘。
1、 時: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
2、刻: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用一個竹片或木塊託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3、更: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
4、點: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鐘。
古今時間對照表子時23:00 – 01:00子初23: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子正00:00
丑時01:00 – 03:00醜初01:00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醜初02:00
寅時03:00 – 05:00寅初03:00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寅正04:00
卯時05:00 – 07:00卯初05:00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卯正06:00
辰時07:00 – 09:00辰初07:00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辰正08:00
巳時09:00 – 11:00巳初09:00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
巳正10:00
午時11:00 – 13:00午初11: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12:00
未時13:00 – 15:00未初13: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未正14:00
申時15:00 – 17:00申初15:00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
申正16:00
酉時17:00 – 19:00酉初17:0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酉正18:00
戌時19:00 – 21:00戌初19:00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戌正20:00
亥時21:00 – 23:00亥初21:00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一寸是古代“晷”計時器的時間單位。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曆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 ...
古代計時的最小單位是字,一字約為現代的5分鐘。
古代時間單位有時辰、更、點、刻、字:
1、古代一晝夜分為12時辰,一個時辰為現代的兩小時;
2、古代將一夜分為五更,一更約為現代的兩小時;
3、古代一更又分五點,一更分五點,一點約為現代24分鐘;
4、古代用漏壺計時,一晝夜共100刻,一 ...
更、鼓、點是古代計時單位。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大致分為:晚七時至九時為一更,九時至夜十一時為二更,其餘類推。
鼓:擊代夜間擊鼓報更,故以其為更的代稱。
點:古代用銅壺調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合現在二十四分鐘。 ...
1、年,一年設定為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是為春、夏、秋、冬,全年為十二個月。
2、時辰,每年為十二月,每月為三十天,計三百六十天;過年為五天,合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以十二地支設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3、一刻鐘,每天有十二個時辰,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在時 ...
刻在古代是時間單位。
刻在古代一般是指較短暫的時間,古時候所說的一刻大約相當於今天所說的十五分鐘。一個時辰分為八刻度,而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2小時,所以一刻等於十五分鐘。
古代各地的時間計算方法並不一致,有些地方把一年定為十二個月,每月定為五週,每週定為六天,每天定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四刻,每刻三 ...
漢武帝時停鑄半兩,改鑄三銖錢。三銖錢重8銖,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因郡國共銖株,又稱“郡國錢”。到了公元前113年,武帝將鑄錢權收歸中央,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鑄工精美,以一當一,由於私人仿製費銅費工,無利可圖,民間盜鑄絕跡,五銖錢使用至東漢,鑄數極大,使用極廣 ...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裡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一兩白銀,一兩黃金。
一般說來,古代貨幣基本以金、銀、銅錢,其實是含銅為主的合金為主要貨幣。而宋代和後來的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不同,是銅本位制,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銅錢的基本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