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鎮坪風俗習慣

鎮坪風俗習慣

  抓周:

  孩子滿1週歲,親友備禮來賀。置放各種用品、器物於孩子四周,看孩子先抓何物,以為可預測孩子未來的愛好和職業。

  拜師學藝:

  解放前從師學藝,需向師傅師母送以重禮,並委中人簽證,學徒從師學藝滿3年方可“出師”。學徒期間,師傅只管飯,付零用錢,過年給一套衣服鞋襪,不再付酬。“出師”時,師傅必送一套職業工具。解放後,學徒不滿3年亦可“出師”。

  各行業還有傳統的尊崇祖師,或造偶像,或畫像,或寫木主牌位供奉。如造紙業崇蔡倫,鐵匠崇李老君,風水先生崇劉伯溫,木匠崇魯班,中醫崇華佗,中藥業崇神農氏、孫思邈,船家崇楊泗老爺。

  認乾親:

  一種是嬰兒降生後,第一千進門者必被認作乾爹或乾孃,此風俗在農村中十分認真。另一種是,父母為孩子“算過命”,“算命先生”認為有“相剋相和”,認個乾親,權作化解。

  過繼:

  解放前兄弟姊妹間一方無男孩,請親朋作證,指定侄兒去兄弟姊妹名下為子,以繼承家產,繁衍後代。另一種是家長希望孩子健康成長,讓他(她)在名義上“加入”孩子多、成活率高的外姓家庭,認他人作父母。異姓過繼,有“三代歸宗”(恢復原姓)風俗。

  攀親:

  異地而同姓氏的人相識後,敘出宗譜派行或有三角親戚關係,常有拉上家門、親戚關係的風俗,拜兄弟、拜姊妹關係。其形式是燒香、叩頭、發誓,論年齡排序長幼。其目的是日後在社會上相互關照。這種風氣解放後已不多見。

五里鎮風俗習慣

  一、 飲食習慣

  主食以大米、小麥,兼雜糧。建國前,鎮境以小麥、大麥、胡豆、豌豆、玉米、紅薯為主糧,大米少量。八十年代開始雜糧除用於調劑口味外已很少食用。現在的飲食習慣稍有改變,即保留秦地吃麵條、饅頭,又兼有楚川吃大米、甜食的習慣。每天飲食次數因地而異,一日三餐或兩餐。烹調以燉、蒸、煎炸紅燒為主,一般要求酥爛脆。味略鹹 ,濃而不膩,爛而不糊,不重花色。菜餚中家常菜常見的有肉類的炒肉絲、炒肉片、炒肉丁、炒豬肝、炒肚片、紅燒肉、燉豬腿等。禽類主要有紅燒雞塊、紅燒鴨、清蒸雞、鴨、鵪鶉等。一般以暈素搭配烹製花色繁多、口味特佳。套菜多為婚喪大事、年節家宴、壽辰、滿月等重大活動中使用,分三個環節:先擺四暈四素共八個冷盤,中加多種菜湯料,酒過三巡,上蒸炒得大菜,分八道十二道有的用十道。其中以蒸、炒菜與湯菜相間,豬牛羊雞魚海菜特色菜皆有,每道菜一次一盤或一碗,相隔十分鐘上一道,吃飯時有四菜一湯。(本真的特色菜是酸辣肚片、爆炒血肝、清蒸甲魚、金蠍戲龍等)

  二、 衣著起居

  建國前,農民多穿土布,急症居民多穿“洋布”對襟上衣,褲腳寬大,富戶有穿綢、緞、暱、絨、皮棉夾紗的,春秋穿長衫。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居民穿著已和時代同步。住房,建房時習慣面南建屋,建房者多請“陰陽先生”勘測地形、地勢稱之“看風水”,建房重視建屋脊,有“養兒要取妻,蓋房要瓦脊”之俗語等等風俗,遺傳到現在的習俗還有建房要擇吉日興工,豎柱、上樑、樑上披紅。到現在也由於鄉鎮土地緊張,建房不看風水,見縫插針,有地就蓋。隨著鄉鎮經濟的發展,鄉、鎮交通沿線混凝土樓房大增,部分外觀內飾日趨新穎別緻,陽臺養花、養魚逐漸增加,講究環景美化。

  三、 生育和壽辰

  五里鎮境內自古稱生小孩為“坐月子”。在預產期前,由孃家或親友送一盤餃子給孕婦吃,謂“催生”。分娩後,女婿在次日向孃家報喜,生男送公雞生女送母雞,習俗講究頗多。建國後許多習俗多有簡化變更,國家實行新接生法,提倡計劃生育,一些舊俗雖易,然賀喜之風猶存,送禮酬客頗費。

  成人、小孩過生日,都講究改善生活,即使幼兒也要給孩子煮雞蛋,俗語:“小娃過生一個蛋,大人過生一碗麵”。成人多重視三十三、三十六或四十五,稱為“門檻子”或“暗九”逢此生辰要熱烈慶賀一番。舊時講究更多,隨著社會發展很多習俗已不為人重視。

  四、婚嫁習俗

  普通婚俗。舊時和很多其他地方一樣,婚姻本人不能自主,男子十五歲左右由父母央媒求親,在請“算命先生”“合八字”,若無相沖即可定親,否則作罷。相沖的名目很多,生肖、五行甚至歲數也有講究。雙方同意定親,男方送的信物稱為“彩禮”。“彩禮”多少由雙方父母,定通常都會退回一部分稱為“回根”。五里鎮境婚俗習慣很多,過門、迎妝、嫁娶、拜堂、鬧新房、回門都有很多不同的內容和習俗,不能一一道盡,歡迎四海來賓來本真親自領略。

  五、喪葬

  鎮境喪葬自古十分講究,依據家庭情況不同,一般分為富者豐而貧者簡。一般在老人在世時會先由兒女做好棺材稱為“壽料”做成時稱“收香”親友祝賀,喜其棺成而祝其不用。老人垂危前要先做好紙人紙轎,用黃表紙貼門神,為死者理髮、洗澡、穿衣服,臉蒙皮紙稱為“蓋臉紙”。手提餅謂之“打狗餅”。還有諸如“過轎面”、“倒頭紙”等等各有各的含義。喪期無定,一般三日上山。

  六、喜慶習俗

  喜慶習俗有:做滿月,是小孩出生慶賀喜酒的習俗,不一定非滿一月才可;祝壽是人到六十歲生日那天的慶祝叫壽,要置辦酒席,壽者坐太師椅,接受眾人祝賀,禮畢吃壽麵,舊時程式極多,到現在有的逐漸簡化為吃酒席即可。

  鎮境舊時還有許多習俗,在有的地方還在沿襲,隨著本鎮經濟的發展與和外界的交流愈多很多習俗不再常見。

廣西靈山縣平南鎮有什麼風俗習慣

  平南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位於靈山縣西北部,距縣城16公里,東北、西北與橫縣為鄰,西面與煙墩鎮、東南面與三海鎮相連。解放前,平南地區民俗文化主要有舞獅、舞龍、舞春牛、唱山歌和唱採茶等活動。解放後,1953年,電影開始進入圩鎮放映。近年,逢年過節,平南鎮及靈山縣其他鄉鎮裡有“百面煙墩大鼓鬧新春”活動和大鼓會,鼓會大多晚上開始,用於以示平安、祈福、驅邪、祭祀、助興。


國外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遙望明月共此時,歡度中秋節相知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多樣的形式一併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   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 ...

風俗習慣

  習俗   馬達加斯加人的房屋與非洲大陸的房屋迎然不同,卻與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房屋極其相似。現代城市的建築在許多方面繼承了傳統的建築形式,地基很高,房頂又高又尖。在馬達加斯加,人們對牛有著一種特殊的,近乎狂熱的崇拜。牛為財富的標誌。牛頭為國家的象徵。牛象孩子一樣要接受洗禮,一個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強迫牛去幹活。 ...

藏族風俗習慣

   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 ...

高山族的風俗習慣及禮儀

  族譜中記載番人(即高山族人)認為萬物皆有靈,人死後是有靈魂的,而且有善惡之分,善者可以順利進入冥界地府,安然轉世投胎;惡者就會四處飄蕩,沒有歸宿,彷徨在人間偷偷摸摸,不能投胎轉世。所以,當然大家都希望自己親人的亡靈能安然投胎轉世。但伯始祖公死後並沒有像當地那樣行廟喪之禮,這是因為族人認為這是漢人的禮俗,這 ...

福建莆田過年前後風俗習慣

  福建莆田是個神奇的地方,因為人多地少,近三分之一的莆田人到世界各地謀生意、求發展。中國工藝品市場、民營醫院、建材工業有宏大的莆田人隊伍,僅民營業醫院莆田人開辦的佔全國70%。另外,莆田人自古過年都有獨特的形式,這與莆田歷史事件密切相關並一直沿襲至今,正如莆田地方方言具備古漢語一樣,很值得我們研究和了解。 ...

各地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擔憂與縣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 ...

維吾爾族風俗習慣飲食習慣

  維吾爾族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人種和語言屬於土耳其民族系統,人口約六百五十萬人分佈於新疆全境的城市和鄉村中。   維吾爾族的祖先是騎馬遊牧民族。漢代時,匈奴在亞洲部高原上十分活躍。後來,阿爾泰語族的遊牧帝國與匈奴的抗爭連年不斷,唐天寶三年在突厥的北方過著遊牧生活的鐵勒部族的一支回紇(即維吾爾族)取代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