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鑼鼓書

鑼鼓書

  民間曲藝鑼鼓書,發祥於上海東南沿海的南匯。從它的濫觴階段發展至今,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起源於漢末晉初,祖師許旌陽。

  傳統的鑼鼓書表演形式有:

  一、“占卜”儀式,古稱“太卜”如今還保留著“掐卦”(沿用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馬前六壬卦”)和“篤笤”;

  二、民間信仰儀式,藝人稱“社書”,俚人稱“太保”。功能如同“社戲”。社書中又分四種類型,即:酬神保泰的“待佛書”、大型廟會城隍出巡時的“接廠”、專為病人驅邪逐疫的“謝菩薩”和專治疑難雜症的巫醫行為的“按香臺”。這些儀式所祭之神,主要為驅蝗大神劉猛將、抗金英雄岳飛、忠臣良將楊忠愍等等;儀式中有一節內容為唱“社書”、勸人為善、言情小說、民間傳奇故事等。

  三、民間曲藝,清末明初說唱“社書”的藝人走向茶館書場專事說書。建國前上海市郊及毗鄰地區書場先後建有近千座,藝人有300多人。

鄂南鑼鼓樂

  鑼鼓樂就是指全部使用打擊樂器演奏鑼鼓曲牌的音樂,鑼鼓曲牌俗稱“鑼鼓點子”。鄂南就流行著許多打擊樂器。

  鼓類——腳盆鼓。大堂鼓、小堂鼓、鞭鼓(有寫作“邊鼓”)、建鼓(扁圓形,順鼓直徑有長柄橫穿鼓周,左手執柄舉鼓,右手執槌向上敲打)、扁鼓、梆鼓(有稱“腰子鼓”),赤壁市農村常以麂角作槌敲打此鼓伴唱《栽田鼓》,故鼓詞有“麂角打鼓響叮咚”句)、漁鼓(沿江農村流行,竹筒一端蒙蛇皮或黑魚皮或豬“尿泡”,以手掌拍擊)。

  此外還有鑼類、鈸類,銅鐵類、木竹類等。

  在鑼鼓樂裡,並不是所有曲牌用上所有的打擊樂器,而是按需要有選擇地使用。鄂南鑼鼓樂常用的打擊樂器有馬鑼、小鑼、堂鼓、鑼、鈸,有時也用鞭鼓、腳盆鼓。馬鑼是形成鄂南鑼鼓樂地方特色的突出樂器。

  鑼鼓樂是鄂南城鄉普通流行的樂類,在民間有許多應用場合,包括民間傳統節日,特別是春節“戲燈”,故鑼鼓樂又稱“花燈鑼鼓”;重大節日的喜慶集會或遊行;民間婚喪“紅白”大事;傳統節日期間除“戲燈”以外的群眾自娛演奏;民間劇團演出前“打鬧臺”。

  鄂南各地,春節期間都有“戲燈”傳統習俗。清·同治六年《通山縣誌》記載:“每歲元日,爆竹之聲盈里巷……上元(正月十五日——作者注)前數夜,鄉城皆放花燈,以竹為主,若龍若師(獅——作者注),製作精巧,最勝為故事燈,周圍製造人物數百,層砌而上,煌煌如銀山,如火筍,或十臺、三五臺不等,鑼鼓隨之,曰戲燈新年。”戲燈,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民間舞蹈表演。正月是民間舞蹈表演最集中的時候。

  鄂南民間舞蹈除全國各地都有的龍燈、高蹺等流行形式外,具有鄂南地方特點的主要有:《小草把龍》、《單龍戲虎》、《戲鳳凰》、《打花鞭》、《五龍拱聖》等。這些民間舞蹈用的音樂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鑼鼓樂伴奏加入聲伴(演)唱,伴(演)唱的民歌叫“燈歌”,這一部分留在以後的《民間歌曲·燈歌》集中介紹;另一種是隻用鑼鼓樂伴奏。

  有些地方春節舞龍只是一條龍或多條龍燈。而在崇陽縣和赤壁市隨陽、通山縣楠林一帶,卻既舞龍又戲虎,二者同時表演。鑼鼓樂伴奏也有兩套打擊樂樂班子:威武宏大的“大打”和緊張激烈的“小打”。唐朝有一年,藥王孫思邈在江南山區採藥,遇見虎神喉嚨卡骨,疼痛難忍,藥王為之醫治,敷以草藥,疼痛即止。過後,虎神將此事告知龍王,恰逢龍王身上奇癢難忍,亦求藥王為之醫治。藥王叫他將全身鱗甲張開,見其內長滿山蝨,捉盡後病即除。龍王虎神大喜,作龍騰龍躍狀為藥王起舞。從此這一帶風調雨順,百姓平安。人們為求龍王虎神世代庇佑,就在每年正月,以竹紮起龍虎燈,效龍騰虎躍狀戲舞。

鑼的歷史是怎樣的?

  遠在春秋時期,中國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屬冶煉而著稱。鑼是古代濮族人民和壯族先民駱越部族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雲南是中國古代銅鼓的發祥地,在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銅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擊處呈半球形隆起,和現今的十分相像,這是一種原始形制的鑼,鑼面上有舞蹈圖,邊沿有一銅環。在廣西寧明花山崖壁畫中,也儲存著許多駱越人集合鳴鑼的珍貴形象資料。

  鑼

  1978年,從廣西貴縣(秦漢時稱布山縣)羅泊 灣一號 墓,還曾出土了一面西漢初期的百越銅鑼,該鑼近圓形,鑼面橫徑32.1釐米 、縱徑33.4釐米,鑼臍直徑22釐米,鑼邊鑄有拱線紋一道,拱弦上繫了三個等距的活環,鑼面上刻銘文“布”字。這是中國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銅鑼實物。可見,鑼在 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秦漢以後,隨著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公元6世紀前期方至中原,但見於記 載較晚。《舊唐書·音樂志》在“銅拔”條中有:“銅拔、亦謂之銅盤,出西戌及南蠻。… …南蠻國大者圓數尺,……”這圓之數尺的“銅盤”,是鑼見之於文字的最早記載。北宋陳在《樂書》中提及銅鑼在中原出現時說:“後魏自宣武以後,始好胡音。洎於遷都,…… 打沙鑼。”時當公元515年之後,將敲擊一種小鑼稱作打沙鑼。古代,鑼常用於禮儀和戰爭 ,曾稱為“金”。故有“鳴鑼開道”和“鳴金收兵”之說。到了宋代,鑼在民間音樂形式“ 鼓板”中被應用。

  元代,除各少數民族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它還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蘭採和雜劇》中就有:“持著些……鑼、板和鼓……”之句。在《元史·禮樂志》中開始載有云(即今之雲鑼),並記述了其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宮廷宴樂使用外,也在民間流行,充分說明 當時鑼的製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元代以後,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為鑼的運用開闢 了廣闊的天地。明、清以來,各種形制的鑼廣泛用於戲曲音樂、舞蹈音樂和傳統鼓吹樂、吹 打樂、鑼鼓樂中。

  鑼在崑曲伴奏中佔有重要地位,據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載,當時戲曲 歌舞中就用 到了雲鑼、小鑼、湯鑼和大鑼等。我國的大鑼還西傳歐洲,在1791年,法國作曲家戈賽克開 始將大鑼用於管絃樂作品中。在中國廣大城鄉,鑼還曾是肩擔貿易小販和耍猴者沿街招攬生 意的工具,以鑼的特有音調代替叫賣、稱之為“喚頭”。20世紀以來,鑼已被各少數民族和 漢族廣泛用於民間娛樂、節慶活動、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中,參加各種樂隊演奏。


  漢鑼,言指武漢地區生產的銅響器。具有濃厚地方風格的漢鑼,其內涵外延擴充套件到了鑼、鈸、釵、鍾諸種銅響器,與蘇鑼、秦鑼、京鑼一起,稱為我國“四大名鑼”。今天的漢鑼,不僅能配合中國武戲文唱,也能為西方交響樂和爵士樂配音,成為譽滿中外的名牌產品,行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百餘年的漢鑼製造史並不長,但它背後 ...

萍鄉春簡介

  萍鄉春鑼是流傳在江西萍鄉市及其周邊地區的一種鄉土藝術,它以明快的節奏、詼諧的語言和簡便靈活的演唱形式而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演唱者身披一黃色綢或布袋,將一面直徑約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邊掛一同樣大小的小銅鑼,左手持鼓籤,右手持鑼槌,敲打出“咚咚咚嗆|咚咚咚嗆|咚嗆咚嗆|咚咚咚嗆”的節奏,作為曲首的過 ...

棲霞大鼓書

  在棲霞已流傳數百年。早前音調較呆板,多為盲藝人演唱,經與外傳人的“靠山調”、“滿州調”。以及京韻大鼓、西河大鼓等融合,漸演變成具有獨特風格的“膠東大鼓”,清末,膠東大鼓又形成了種不同風格的流派,即北路÷東路與南路。棲霞屬南路,其代表藝有張振寶、馮玉香等人。這個派系的特點是具有地方戲風味,曲牌較多,類似清唱 ...

南陽鼓曲

     鑼鼓曲流行於淅川縣。因用鑼鼓伴奏得名。又稱“地燈曲”。是用民歌連綴說唱故事的形式。曲調多是流行於當地的民間小調、山歌、田歌、號子。有、、等60多種。曲目多為勞動生活及愛情故事內容。如《小寡婦上墳》、《石榴燒火》、《打牙牌》、《吳三保遊春》等。70年代,淅川縣曲藝隊將其搬上舞臺演唱。鑼鼓曲還流行於陝西 ...

萍鄉春習俗

  萍鄉春鑼是流傳在江西萍鄉市及其周邊地區的一種鄉土藝術,它以明快的節奏、詼諧的語言和簡便靈活的演唱形式而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演唱者身披一黃色綢或布袋,將一面直徑約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邊掛一同樣大小的小銅鑼,左手持鼓籤,右手持鑼槌,敲打出“咚咚咚嗆|咚咚咚嗆|咚嗆咚嗆|咚咚咚嗆”的節奏,作為曲首的過 ...

帶鼓和的成語有哪些

  1、敲鑼打鼓;   2、緊鑼密鼓;   3、當面鑼,對面鼓;   4、擂鼓篩鑼;   5、收鑼罷鼓;   6、搖鑼打鼓;   7、開臺鑼鼓;   8、鑼鼓喧天;   9、緊鑼密鼓;   10、密鑼緊鼓。 ...

最小的口燈直徑是多少

  1、家用照明常用的小螺口led燈泡的螺口為:E14的燈頭,直徑為14mm;普通的常用的大螺口是E27的燈頭,直徑為27mm。還有E12、E26、E40,幾種螺口尺寸,家庭一般用不著。   2、E指螺紋型式,27是燈頭的直徑約為27mm,也有一些燈具是E14的,直徑是14mm,叫小頭螺口,這兩個是國內常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