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春鑼習俗
萍鄉春鑼習俗
萍鄉春鑼是流傳在江西萍鄉市及其周邊地區的一種鄉土藝術,它以明快的節奏、詼諧的語言和簡便靈活的演唱形式而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演唱者身披一黃色綢或布袋,將一面直徑約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邊掛一同樣大小的小銅鑼,左手持鼓籤,右手持鑼槌,敲打出“咚咚咚嗆|咚咚咚嗆|咚嗆咚嗆|咚咚咚嗆”的節奏,作為曲首的過門和段落之間的間奏音樂。傳統春鑼演唱的最大特徵是“見贊”;三皇五帝、文武百官、九流三教、平民百姓、男女老少,見人贊人;煙茶酒果、綢緞絲棉、竹禾藥材、桌椅搖籃,見物贊物;起屋造船、修橋補路、蒸酒熬糖、紡紗織布,見事贊事。一個才藝高超的老藝人,往往記下了數以百計的小段子,對人對物對事都能應對如流。相傳一般藝人唯獨不大敢進中藥鋪,儘管店主報酬豐厚,那數以百計的中藥名稱往往令藝人們怯而止步,望著這令人唾涎的豐厚償賜而不敢問津,誠然也有敢吃這個肥?的“大師”,只不過是鳳毛麟角罷了。
傳統的春鑼曲目,多為短篇,小段,除《大春頭》、《小春頭》屬中篇外,近代春鑼藝人開始演唱《香山記》、《許真君斬孽龍》之類的中篇故事,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安源工人中流傳的春鑼曲目《勞工記》應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藝(曲藝曲目)創作的開篇之作。
萍鄉春鑼的起源,目前還沒有發現歷史文獻中的確切記載,從南唐後主李煜書寫桃符以志迎春,到明大祖朱元璋倡導百姓貼春聯以慶迎新春。雖然涉及到迎春接福的主旨,但是不是與萍鄉春鑼有緣則無法斷定。根據萍鄉春鑼傳統唱本中的敘述和民間傳說,萍鄉春鑼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報春”說。二是“迎春接福”說。三是“周吳”二姓說。
萍鄉春鑼簡介
萍鄉春鑼是流傳在江西萍鄉市及其周邊地區的一種鄉土藝術,它以明快的節奏、詼諧的語言和簡便靈活的演唱形式而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演唱者身披一黃色綢或布袋,將一面直徑約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邊掛一同樣大小的小銅鑼,左手持鼓籤,右手持鑼槌,敲打出“咚咚咚嗆|咚咚咚嗆|咚嗆咚嗆|咚咚咚嗆”的節奏,作為曲首的過門和段落之間的間奏音樂。傳統春鑼演唱的最大特徵是“見贊”;三皇五帝、文武百官、九流三教、平民百姓、男女老少,見人贊人;煙茶酒果、綢緞絲棉、竹禾藥材、桌椅搖籃,見物贊物;起屋造船、修橋補路、蒸酒熬糖、紡紗織布,見事贊事。一個才藝高超的老藝人,往往記下了數以百計的小段子,對人對物對事都能應對如流。相傳一般藝人唯獨不大敢進中藥鋪,儘管店主報酬豐厚,那數以百計的中藥名稱往往令藝人們怯而止步,望著這令人唾涎的豐厚償賜而不敢問津,誠然也有敢吃這個肥?的“大師”,只不過是鳳毛麟角罷了。
傳統的春鑼曲目,多為短篇,小段,除《大春頭》、《小春頭》屬中篇外,近代春鑼藝人開始演唱《香山記》、《許真君斬孽龍》之類的中篇故事,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安源工人中流傳的春鑼曲目《勞工記》應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藝(曲藝曲目)創作的開篇之作。
萍鄉春鑼的起源,目前還沒有發現歷史文獻中的確切記載,從南唐後主李煜書寫桃符以志迎春,到明大祖朱元璋倡導百姓貼春聯以慶迎新春。雖然涉及到迎春接福的主旨,但是不是與萍鄉春鑼有緣則無法斷定。根據萍鄉春鑼傳統唱本中的敘述和民間傳說,萍鄉春鑼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報春”說。二是“迎春接福”說。三是“周吳”二姓說。
萍鄉人待客習俗
萍鄉位於江西西部,與湖南省交界。萍鄉人好客,不論親戚、朋友還是初次見面的陌生人,只要進了萍鄉人的家門,都會受到熱情的款待——主人會盡其所有,將自家最好的煙、茶、菜拿出來招待客人。萍鄉人待客的傳統習俗有地方特點,可能與其他地方的習俗有較大不同。
敬菸:客人進門,男主人做的第一件事是向客人敬上煙-過去是煙桿(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曉嵐用的那種式樣的菸斗)裝上土菸絲,現在大多是香菸,並親自為客人點燃。請注意:一般是不向女客人敬菸的,因為萍鄉人女性抽菸的非常罕見;所以現在也常有外地來的會抽菸的女性客人沒有受到敬菸的禮遇的情況發生,這可不是萍鄉人有意怠慢客人。
敬茶:客人進門,女主人做的第一件事是泡茶、敬茶。敬茶時主人要雙手端著茶杯送到客人手中,絕不能一隻手端茶杯送給客人(一隻手端茶杯遞給客人被認為是不尊重客人)。
待客吃飯:萍鄉傳統的餐桌為正方形,稱“八仙桌”,每桌滿座為8人,客人會被安排坐上席(靠房子大門向為前席,靠後牆向為上席),主人坐前席作陪。待客的菜碗數有講究,一般忌用一、二、三、八碗(盤)待客,多用五、七、九、十碗(盤);因為萍鄉人祭奠時是用三碗菜,待客用三碗菜被認為是詛咒人(敬死人),而一碗、二碗太少,被認為很不客氣;八是萍鄉人忌諱的數字(萍鄉人的說法是七生八死九長),所以待客不用八碗菜。如果菜的品種數與希望的吉祥數不一致,則主人會費心思作些技術處理,使之符合要求————如果是8種菜又都要炒來待客,那麼就會把量較多的一種菜分裝成2碗,使8種菜變成9碗;如果沒有可供做成2碗的菜,則會把量較少的二種菜炒成一碗,總數就是7碗;其他數字的碗數也是按這個原則處理。主人絕對不可以早於客人離席,如果主人先吃飽了,要在原座位上等待客人,待客人吃飽離席後主人才離席。主人在等客人時也有講究:主人不說“我已吃好了,我在等你”,而是將筷子放在空飯碗上,擺在自己前面,靜候客人吃飯;客人發現了主人在等自己,一般會主動對主人說“不要等 我,起身坐”;但也有見主人在等而不好意思再吃的客人,只好沒吃飽就放碗離席的。
敬酒:主人敬客人的酒一般要敬三杯,叫做“三杯通大道”;絕對不是敬一杯,叫做“酒無單飲”;不論主人還是客人,誰敬的酒就由誰斟酒,說是“敬酒不斟酒,等於沒敬酒”。
立春這天有咬春的習俗會吃以下哪種蔬菜 立春咬春是什麼意思
立春這天有咬春的習俗會吃以下哪種蔬菜 立春咬春是什麼意思
蘿蔔。在“立春”節氣,我國民間有“咬春”的習俗,通常會買個蘿蔔來吃,因為立春節氣吃蘿蔔有著“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的寓意,既能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老北京人講究時令吃食,立春這天要吃春餅,吃春餅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盤的。那麼,咬春春 ...
春龍節特色的習俗
春龍節是我過部分地區很隆重的傳統節日,有關青龍節的習俗又很多,如撒灰引龍、扶龍、燻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挑菜、踏青、迎富等。
食俗方面有:吃麵條(龍鬚)、春餅(龍鱗)、水餃(龍耳)、米飯(龍子)、餛飩(龍眼)、爆玉米花、豬頭肉等。
不同地區還有各具地方特色的習俗。 ...
"吃春"習俗
“吃春”,即以春天的新芽、新葉為食,這是我國各地都有的民俗,但時間有參差。
一般來說,南方最早,春節即已開始,北方此時尚無綠色,故只能“咬春”,無法“吃春”,到立春前後,長江以北地區紛紛開始“吃春”,而老北京卻要等到春分(3月20日和22日之間)。
為什麼老北京“吃春”晚?這與安全息息相關。
...
臨夏習俗—清明節浪春
清明節,萬物復甦,野花綻開,臨夏人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浪春活動。
舊時,臨夏人浪春較簡單。事先在家拌好涼麵,備幾個小菜,拿把水壺,隨便到郊外找塊環境幽雅的空地,挖個土灶,燒了開水沏上茶,全家共進一頓野餐,圖的只是樂和樂和。如今的浪春,和舊時大不一樣。一家一戶變成了親朋好友“連手”出遊,有的竟租了大轎車,跑 ...
萍鄉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 ...
九江咬春習俗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 ...
綠春哈尼習俗:背“聖水”
在紅河州綠春縣,每一個哈尼山寨都有一口全村共要的水井,水井同建村立寨時一起,大都在村旁或村腳茂密的樹林旁。過去,全村人所需的生活要水都靠那口井,現在大多哈尼山寨都通了自來水,村民們的用水幾乎不不依靠它,但每年都有那麼幾次,全村每家每戶都要到水井裡取水,俗稱背“聖水”。
生活在綠春的哈尼族,幾乎每個月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