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臨夏習俗—清明節浪春

臨夏習俗—清明節浪春

  清明節,萬物復甦,野花綻開,臨夏人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浪春活動。

  舊時,臨夏人浪春較簡單。事先在家拌好涼麵,備幾個小菜,拿把水壺,隨便到郊外找塊環境幽雅的空地,挖個土灶,燒了開水沏上茶,全家共進一頓野餐,圖的只是樂和樂和。如今的浪春,和舊時大不一樣。一家一戶變成了親朋好友“連手”出遊,有的竟租了大轎車,跑到幾百裡外的美山勝地,帶了帳篷和吃喝,一浪就是兩三天。

  此時的蓮花山、松鳴巖、太子山、滴珠山,一頂頂潔白的帳篷星星點點地布在山坡上、小溪邊、樹林裡、草地上,在錄放機的樂聲和小鳥的囀鳴聲中,人們歡唱著、狂舞著、嘻鬧著,小孩們則扯開嗓子喊山,今古松和奏,峭壁迴響。

  一陣撒歡之後,浪春的人方覺肚裡有點空,於是,男人們開始挖灶的挖灶、宰羊的宰羊,女人們則領了孩子,鑽進林中撿柴、擷菜,頭上插滿了野花。春日的蓮花山、松鳴巖、太子山、滴珠山本是野生大菜園,蕨菜、蘑菇滿山遍野,水靈靈、鮮嫩嫩的,採去了稍加烹調,便是一盤清香無比,野味十足的上等佳餚,這在城裡是輕易吃不到的。

  挖土灶看起來簡單,其實很有學問,要會看“風水”。三石頂鍋,臨溪而壘,汲水方便;且要順風,火方能燒得旺;挖深了不行,火舌舔不著鍋底,淺了也不行,捂煙窩火,但臨夏人對挖土灶很有經驗,幾分鐘的功夫,已是炊煙裊裊了。

  填飽了肚子,精神為之一振,又想起了娛樂,嘴裡漫著花兒,採花撲蝶、登山探幽、拍照留念。

臨夏習俗—春節扭秧歌

  臨夏的春節活動豐富多彩,其中尤以寧河秧歌極有情趣。寧河秧歌因流行於臨夏寧河縣而得名,它是由傳統的祭祀活動演變流傳至今的。

  寧河秧歌陣容龐大,內容豐富,集說唱歌舞、民間小戲、武術表演為一體。前有橫額、彩旗、流星、樂隊,中有霸王鞭、膏藥燈、四大光棍和旱船。旱船一般都是八隻,扮演“東吳招親”等歷史故事,有歌有舞,鑼鼓助陣,十分激越熱鬧。

  高蹺,是寧河秧歌的壓場節日,一箇中郎(男角)和一個臘花姐(男扮女裝),合稱一對身子,男角不踩高蹺,女角一律踩著1米的高蹺,裝扮十分講究,頭飾、眼鏡、髮辮、彩中、緞衣、長裙、摺扇掩胸,一步一扭,婀娜動人。高蹺入場,踩著鑼鼓點進行表演,這叫“載花場”。演唱內容多是

  “十二個月”、“十盞燈”之類的民間小戲。鼓點時緩時急、舞步時快時慢,隨著隊形的變化和情緒的高漲,時而奔跑、時而跳躍、使觀眾的心也隨之激盪興奮。

  秧歌的後一部分,有前後穿行,不佔固定位置說唱調笑的妖婆、鬼子、尕黑驢、笑和尚、紙馬、貨郎、獵人、狗熊等,統稱“雜角”。還有刀、槍、棍、棒、流墾、拳術等武術表演,它不僅維持秧歌秩序,而且也獨劈場子進行表演,精湛的武術常常博得滿場的渴彩和掌聲,為寧河秧歌增色不少。

  秧歌尾部,是大鼓秧歌。有鑼兩面、欽四對、項吶兩隻,大腰鼓8~24面、大鼓1~2面。官們不但是秧歌行進,表演的指揮,而且也有自己獨特的表演。隨著舞步的變幻,擊鼓起舞,頭上鼓槌生花、腿下腰鼓騰飛,雄渾的鼓聲能傳10裡之遙,寧河鄉民均聞聲而動,傾家觀看。

臨夏習俗—二月二炒蠶豆

  二月二炒蠶豆,是臨夏的民間習俗。據老人們講,這天炒了蠶豆,莊稼就不遭蟲害,秋後五穀豐登。於是,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家家戶戶炒蠶豆、吃蠶豆、送蠶豆、整個城鄉散發著蠶豆特有的香味,洋溢著過節般的快樂。

  這個風俗流傳了多少年代,無人說得清楚,但臨夏蠶豆好吃,卻被世人公認。如今臨夏蠶豆總產已居甘肅首位,以顆粒大、品質好、味道香著稱於世,不僅暢銷國內,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聲譽。

  臨夏蠶豆營養豐富,吃法多樣,既可當主食。又可當副食。嫩者供烹、老者雜飯、幹之為粉、炸炒供茶,無所不宜。

  蠶豆作為主食,與其它麵粉混合食用,不僅改善了食物的風味,還起到了蛋白質互補而強化營養的目的。臨夏人民素有以六成蠶豆與四成蒞麥炒熟磨粉製成“花面”吃的習慣。還有的農家以蠶豆與青棵或小麥混合磨成“夥合面”做飯吃。用蠶豆與玉米粉混合做的“攪團”柔軟膠嫩,吃起來非常可口,是臨夏城鄉人民冬季最愛吃的一種常見飯。

  蠶豆作為副食吃法也頗多,有煮食加鹽的鹹蠶豆;砂炒、鹽炒、土炒、幹炒的酥蠶豆;油炸的蘭花豆;新增多種調料製成的茵香豆、五香豆;和王米、小麥、杏仁、去皮蠶豆煮成臘八粥;青蠶豆去皮炒菜吃等。

  蠶豆澱粉還可以加工成涼粉和粉皮,是別具風味的冷食。純蠶豆粉條,質地優良,潔白精柔,是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必備的食品。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 ...

春分習俗之“吃菜”

  春分節氣與秋分節氣一樣,都是一年裡晝夜相等的一天,且都平分了一個季節,只不過春分平分的是春季,秋分平分的是秋季而已。二者另一個最大的不同則是:春分節氣後,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秋分節氣後,則是黑夜越來越長,白天越來越短。 所以,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形成了不少風俗習慣。諸如眾所周知的春分立蛋、祭天等 ...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 ...

清明傳統習俗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傳統習俗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1、掃墓   在中國歷史上,冷食禁火,向祖先致敬,清明節掃墓的祖先成了風俗習俗。在今天的社會中,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然有清掃墳墓的習俗來祭祀祖先:剷除雜草,提供祭品,在墳墓上祈禱,燒紙幣,或者簡單地把一束鮮花放到固定祖先的記憶。   2、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 ...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和七大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據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七大習俗   一、家祭:   清明節當日清晨早餐前,家 ...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來歷和風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來歷和風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又叫做踏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紛紛祭祀自己的祖先。我國的清明節大約起源於周朝,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每年定4月5日為法定的假期,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 ...

清明的習俗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清明的習俗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傳統習俗一:掃墓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盪鞦韆   鞦韆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