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7、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9、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0、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志當存高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7、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9、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0、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1、四大名著,包括曹雪芹的《紅樓夢》,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吳承恩的《西遊記》,施耐庵的《水滸傳》。
2、《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黃帝時期至漢武帝時期共3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3、《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編著的一本編年體史書,共2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臨患不忘國,忠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 ...
1、中國傳統美德: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等。
2、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族精神 ...
中國傳統美德一直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強調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孔子強調“己所不欲,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人和人的相處中,應當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凡是我不願意別人施加於我的一切事情,我都應當自覺地不施加於別人,以免別人受到傷害;我希望達成的事情, ...
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美德,諸如: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等。助人為樂者,予人樂也予已樂,幫助困難中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過後看著別人那掛滿笑容的臉,自己心裡何嘗不是欣慰得很呢?又如雷鋒的種種事蹟,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悠久的道德傳統中一朵亮麗的奇葩,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具體表現。雷鋒精神融會 ...
1、鑿壁借光: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燭光,讓燭光照在書上來讀。
2、臥冰求鯉: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