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節的傳說 乞巧節故事有哪些
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起源於星辰崇拜,是人們將牽牛星和織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產物。牛郎織女故事的雛形最早見於《詩經》,後經歷代的流傳和加工完善,最終形成了婦孺皆知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
織女是傳說中玉皇大帝的女兒,她天天機杼不停,為天上紡織雲錦。牛郎為河南南陽人,名為靈兒。父母亡故後便同兄嫂度日。嫂子馬氏很刁蠻,強迫靈兒單過,只分給他一條瘦弱的老牛。有一天老牛口吐人言,告訴牛郎夜晚藏到茶豆架下,就可以看到天上仙女在天河中沐浴。那個連續七夜偷看你的仙女,便是願意與你成親的妻子。就這樣,牛郎乘著老牛拉的車,上天接回了織女。夫妻兩人男耕女織,生活美滿,三年內,織女生下了一雙兒女,男的取名金哥,女的取名玉妹。不料,七月七日這天,王母娘娘發現織女下凡併成了親,勃然大怒,便率天兵天將把織女強行捉迴天庭。牛郎挑起一付羅筐,將金哥玉妹提起,穿上已經死去的老牛的皮製的鞋,騰空而起,緊迫不捨。王母娘娘望見此景,便拔下一根金簪,往身後一劃。頓時,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把牛郎織女人隔兩岸,只能遙遙相望,無法團聚。後來,玉皇大帝聞知訊息,可憐一家人不能團圓,就特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初七夜晚相會一次:屆時,喜鵲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鵲橋,他們—家就在橋上相會: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世人廣為傳唱、北宋詞人秦觀《鵲橋仙》哀婉的唱詞使牛郎織女的故事更為世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纖雲弄巧,飛星流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寸,又豈在朝朝暮暮!
李煜七夕賦詩招禍的故事
南唐後主李煜因七夕時節賦詩,竟招來殺身之禍。
開寶八年,南唐被北宋所滅。李煜及家人以俘虜的身份被押往汁京,名義上被宋太祖封為左千牛衛將軍、違命侯,實際上從此以後,李煜過著寄人籬下艱難屈辱的日子。宋太祖經常把他召到身邊,讓他與宋朝的文人比試作詞。由於李煜的詞作水平非常高,北宋學者無人能及。這使得宋太祖十分惱火,便經常諷刺他說:“再會做詩,也只是亡國之君。”這時的李煜總是倍感屈辱。不僅如此,李煜在北宋生活期間,雖然隨身攜帶了一些錢財,但是他心地善良,南唐以前的許多臣子找他借錢,他都非常慷慨地贈與他們,漸漸地,他從南唐帶來的錢花光了,為了養活家人,李煜只好硬著頭皮去找宋太祖借。宋太祖最開始還施捨給他一些生活費,後來次數多了,宋太祖就不再那麼慷慨了,只是象徵性地施捨給他一些,這使得李煜的生活舉步維艱。而更讓李煜難以忍受的是,繼承太祖之位的宋太宗趙光義覬覦小周後的美色,經常叫小周後到自己寢宮侍寢。每次回來,小周後都會在李煜面前淚流滿面。面對著傷心的愛人,李煜為自己感到深深的懊悔和悲哀——身為一國之君,他不能保住一國的人民;身為一個男人,他連自己心愛的人也保護不了。李煜的內心將是多麼的淒涼和悲憤!
978年,南唐舊臣徐銥奉宋太宗之命去探望李煜。李煜見到了自己的舊臣,不禁感慨自己寄人籬下的生活。這話被徐鉉稟報給宋太宗,宋太宗聞後十分生氣,心想:“好你個李煜,我對你不薄了,不僅沒有下令殺了你,而且還供養著你的全家,你還不知足,還一再抱怨。”當年七月七日李煜生日那天,李煜將跟隨自己到北宋的宮女們都叫到一起相聚,聚會上他含淚吟誦自己的絕筆—《虞美人》。
七夕的詩句《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擾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件事很快便傳到了宋太宗的耳中,宋太宗非常惱怒,於是便賜李煜牽機毒酒一杯,差徐銥送去。李煜服後,全身抽搐,狀極痛苦,不久便帶著巨大的悲痛和懊悔離開了人世。
七月七拜床母的傳說
傳說古時候有一書生郭華,在進京趕考途中與一姑娘一見鍾情,不料郭華暴病而逝,姑娘將其埋在自己床下。十個月後,姑娘為其生下一子,為告慰郭華在天之靈,姑娘常於床頭焚香祭拜。人間其故,姑娘告曰拜床母,以保佑孩子平安長大。人們紛紛效仿,遂有七月七拜床母習俗流傳。每逢此時,家家都攜孩子祭拜床母。日落時,孩童們在自己的床上供奉肉、飯、酒、糖果等供品,燃香磕頭,祈願床母庇佑賜福。
1、關於乞巧節的傳說故事。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牛郎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做了牛郎的妻子。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把他們拆散了。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2、乞巧節要吃的食物。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也稱為“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是古代少女、閨婦最重視的節日。如今“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民間又稱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原為乞巧節。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以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對時間、對數字的崇拜。
農曆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織女七姐,虔誠地陳列花果、女紅。各地民俗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為牛慶生、吃巧果等等。乞巧節,乞巧有一種是“卜巧”,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
吳地民間在七月初七夜,向織女乞求智慧和技藝的“乞巧”習俗。先時,用茶杯盛井水與河水混合的“鴛鴦水”,置於庭院承接露水攪和,日照後水面生膜,姑娘們將小針投入,浮於水面,視水底針影。如針影呈雲龍花草狀即為“得巧”,而似椎杵狀者為“拙巧”。
七月初七,吳地有各色各樣巧果可買。
農曆七月初七,正是盛夏。晚上,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牛郎織女”傳說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
相傳,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在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傳說,七夕的夜晚,不僅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在瓜果架下可聽到兩人相會時的脈脈情話。也許,這就是七夕成了“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每年在七月初七,蘇州會舉辦各種相親、聯誼活動,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乞巧節
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情人節。這個傳說雖在《詩經》中就已肇其端,但當時並無七夕渡河的記載,到漢代《淮南子》中始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之說,《風俗通》亦記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從東漢崔C85C的《四民月令》和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 ...
珠村乞巧節將於28日結束。資訊時報小編 巢曉 攝
“廣州乞巧文化節”正在爭取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小編昨日從廣州乞巧文化研討會上獲悉的。有專家建議,在乞巧文化節的舉辦地——天河珠村,打造傳統文化一條街,並建設乞巧文化博物館,吸引廣大市民前來參觀旅遊。
乞巧文化節於8月23日在天河珠村開 ...
中國農曆的7月初7,是中國民間的乞巧節,傳說這一天,也是天上牽牛星與織女星相會的日子。
上古的時候,天空碧蘭如洗,一點雲彩也沒有。天帝覺得太單調了,就吩咐他的7個女兒紡紗織布,給“天”做件衣服。7個女兒織出的布不是灰色就是白色,還是很單調。7姐妹中最小的妹妹是個有心的人,她在花園裡發現一種開著7種顏色 ...
每逢農曆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麵、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姑娘們上山後,找一野餐的合適地點,然後壘灶、安鍋、煮飯,燜小米飯、包水餃、熬米粥均可。 ...
過去7月7日晚,姑娘們歡聚在葡萄架下或者空場上擺上香蠟供果,坐在一起念唱:“7月7日呼兒咬,梧桐樹上花兒開。花兒開,花兒擺,我把七姐請下來。清清水,清清水,我和七姐同洗腿。桂花油,桂花油,我和七姐梳光頭。一碗茶,一碗茶,我和七姐把話拉。”傳說七姐臨凡,會給每個姑娘增添聰明和才藝。有的還當場表演剪紙、結線絛 ...
農曆七月的傳統民俗活動是初七的乞巧節,又稱女兒節、情人節、雙星節。今年的乞巧節是在公曆8月4日。
浙江自古種桑養蠶,繅絲織棉,是女都要當戶織,家家都有機杼聲。帝皇們要穿江浙的綾羅綢緞才顯華貴,隋煬帝把運河從北京挖到了杭州,宋高宗把皇宮建到了浙江,使浙江的絲織業更得發展,也使江浙婦女的經濟地位比其它地區 ...
七夕乞巧節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乞巧節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