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由來和風俗簡介 立夏節氣的由來典故
立夏由來:
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舊俗立夏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
漢代也沿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載:“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歌《朱明》,舞《雲翅之舞》。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至明代始有“嘗新風俗”。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載“立夏取平時曝曬之米粉春芽,並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並用柳枝穿果疊作小兒食品,江浙一帶還有立夏吃花飯的習俗,也有叫“吃補食”的。民間習俗還有“立夏吃蛋,石頭都踩爛”,說立夏時吃雞蛋鴨蛋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筍,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趕在節日這天,名曰“立夏見三新”,南方地區舊時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並配以各種水果,饋贈親戚鄰居。
立夏還是一個傳統的歲時禮俗節日, 周代在立夏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眾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並舉行祭祀先帝祝融的儀式。漢代也沿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載:“立夏之日迎夏,於南 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歌《朱明》,舞《雲翅之舞》。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至明代始有“嘗新風俗”。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載“立夏取平時曝曬 之米粉春芽,並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並用柳枝穿果疊作小兒食品,江浙一帶還有立夏吃花飯的習俗,也有叫“吃補食”的。民間習俗還有“立夏吃蛋,石頭都踩爛”,說立夏時吃雞蛋鴨蛋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筍,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趕在節日這天,名曰“立夏見三新”,南方地區舊時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並配以各種水果,饋贈親戚鄰居。
立夏風俗:
1、迎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
2、嘗新活動
在後世,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醃鮮、滷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3、鬥蛋遊戲
那日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
4、立夏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裡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裡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裡。
我國很多節日都與祭祖有關,因為有著祖先崇拜文化,希望得到先人的祝福。但根據寓意不同,其實在風俗習慣上還是有所差異的,比如清明時節和中元節就有著不一樣的紀念方式,下面再舉一個例子,看看下元節和寒食節分別代表哪些含義。
今年的下元節和寒食節有什麼區別
首先是日期的不同,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當天不能開火只能吃冷食,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臣子介子推而設立的。而下元節則在農曆的十月十五,屬於最後一個月亮節,是以民族為單位來祭祀祖先的,同時也與道家有關,場會舉行修齋活動,來祈福希望家宅平安健康,屆時會有很多人們穿上漢服參與其中。
有什麼由來
它的來歷與夏禹治水的歷史故事有關,因此現在很多地方會在在下元節當天,舉辦紀念夏禹的活動。同時也和道家傳說有著密切聯絡,人們認為這一天是水官的生辰,他和天官、地官並列三官,其實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到了十月中旬,水官就會下凡,聽老百姓向他訴說苦惱,並幫忙排憂解難。
主要風俗是什麼
1.修齋設醮:下元節當天,道家會設定場,他們認為如祈願、禳災、拔苦、賠罪、求仙、延年益壽等行為,皆要修齋。也有不少人去裡面參觀,加入其中的。
2.分享美食:人們在過節時通常會製作當地特色食物,等到祭祀完畢可以攜帶禮品上門拜訪親友,節日的主要食物有餈粑、芋子包、米果和蓮藕等,有很多種做法,可根據自己喜歡的口味調配。
3.祭祀祖先:舊時人們會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在正廳裡擺上桌子放好供品,有當季的果物和菜餚,還有肉類和酒,一邊焚燒紙錢一邊默唸對先人想說的話,祈禱全家平安健康。
1、《羋月傳》是由孫儷、 黃軒 、方中信、劉濤 、 馬蘇、高雲翔、祖鋒、鞏崢領銜主演的古裝電視劇,該劇講述的是,戰國時期,羋月是楚威王最寵愛的小公主,但在楚威王死後生活一落千丈,母親向氏被楚威後逐出宮,羋月和弟弟羋戎在宮中躲過了一次次災難和危機。羋月與楚公子黃歇青梅竹馬,真心相愛,但最後還是被楚威後作為嫡公主羋姝的媵侍遠嫁秦國。羋姝當上了秦國的王后,羋月成為寵妃。原本的姐妹之情在羋月生下兒子嬴稷以後與姐姐漸漸分裂,羋姝處處防範打壓羋月,而羋月因其對政治的敏感和天份得到嬴駟的欣賞。諸子爭位,嬴駟抱憾而亡。羋月和兒子被髮配到遙遠的燕國。不料羋姝之子秦武王嬴蕩舉鼎而亡,秦國陷入內亂。羋月毅然下嫁義渠王,借義渠王之力回到秦國,平定了秦國內亂。兒子嬴稷登基為王,史稱秦昭襄王。羋月當上了史上第一個太后,史稱宣太后。為了自己死後的安寧,71歲高齡的羋月下令將整個大秦的軍隊帶到地下為自己陪葬,即秦兵馬俑。
2、羋月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傳奇女性。太后一詞由她而來。太后專權,也自她始。她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高祖母。她沿著商鞅變法之路,奠定了日後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到現在都還有學者堅信,兵馬俑的主人其實是她。在羋月愛恨情仇、波瀾壯闊一生的敘事裡,全景再現大爭之世群雄並起爭霸天下的宏偉圖卷,亂世江山、放縱愛恨,盡顯羋月、楚威王、秦惠文王、趙武靈王、屈原、黃歇、張儀、蘇秦、公孫衍、白起……鐵血手腕、絕世才華。
1、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2、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 ...
1、甄嬛,小說《後宮·甄嬛傳》和電視劇《甄嬛傳》中的女一號,由孫儷飾演,核心女主角。
2、原名甄玉嬛,後因嫌玉字俗氣所以改名甄嬛,電視劇版由孫儷飾演。原型是清世宗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3、甄嬛天生麗質,與當年的純元皇后容貌相似。她與好姐妹沈眉莊、安陵容參加選秀,因容貌酷似已逝的純元皇后而被皇帝選中 ...
1、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 ...
1、《梁啟超傳》是2012年9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解璽璋。
2、本書重新評估了梁啟超及其思想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並以寬廣的視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啟超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國大變局中一代知識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艱難求索的歷程。 ...
1、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圖騰祭祀, ...
1、《白崇禧傳:百年中國風雲實錄》由程思遠編著。
2、白崇禧是國民黨新桂系的中心人物,陸軍一級上將,著名軍事家,有“小諸葛”之稱。白崇禧與李宗仁合作二十年,先後三次將蔣介石趕下臺。早年他與李宗仁舉兵北伐,到達山海關,一度建立起跨越四省的“新桂系帝國”。1930年桂系退守廣西,白崇禧成為建設新廣西的關鍵 ...
1、《蘇東坡傳》是林語堂著傳記作品,原用英文寫成,於1947年首次出版。
2、《蘇東坡傳》共4卷28章。第1卷寫蘇東坡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第2卷寫他的壯年時期,第3卷寫他的成熟階段,第4卷寫他被迫害後的流放生涯。該書對蘇東坡的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學生活等作了生動的描述和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