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阿房宮誰燒的

阿房宮誰燒的

  據說是項羽燒的, 司馬遷的 《項羽本紀 》寫道: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 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 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太史公並沒說焚燒的是阿房宮還是咸陽宮 ,到了杜牧的 《阿房宮賦 》: 楚人一炬, 可憐焦土。

阿房宮是誰燒的

  1、阿房宮是項羽燒的。

  2、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王寺街道。

  3、阿房宮址的集中區,北起新軍寨、後圍寨,南至王寺村、和平村北,南北縱長5千米;東以皂河為界,西迄長安縣小蘇村、紀陽村,橫寬3千米,總共佔地約15平方千米,其間有建築與湖泊遺蹟穿插分佈。不同形狀的建築群重重疊疊,在三橋鎮南仍有20餘處。

搞笑小故事 阿房宮是誰燒的

  所謂笑一笑十年少,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少有趣笑話。真的多讀點書還是好的,不然有些東西說出來就要笑掉大牙了。不懂得話就少說話,沉默是金,不是因為不想說,而是不說至少大家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一說就露餡了。本期搞笑故事,講講阿房宮是誰燒的。

  從前,有位縣督學來到縣立中學視察工作。他一進校門,便見到該校的壁報上寫有杜牧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督學的文學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詩句,油然想起《阿房宮賦》,於是順口問起了學生: “你們知道阿房宮是誰燒的?”學生們一臉惶恐,不住地搖頭:“不是我燒的,不是我燒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學啼笑皆非。他立即來到校長室,對校長指責道:“貴校學生國文程度低下,居然說阿房宮不是他燒的。”

  校長心平氣和地說:“本校學生一向誠實,既然說不是他燒的,就一定不是他燒的。”

  督學非常氣惱,他萬萬沒有想到大名鼎鼎的校長居然不知道阿房宮是怎麼一回事!他一氣之下,寫了一封呈文,給教育機關,稟明原委。

  不久,督學收到覆函:“燒掉就算了,再撥經費重建阿房宮。”

  督學看後,目瞪口呆。


了圓明園

  1、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燒的。   2、英法聯軍為了掩蓋罪行,在英軍指揮官、八世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卜魯斯(James Bruce,他是惡名昭著的古希臘石雕收集者七世額爾金伯爵之子)下令,將圓明園付之一炬。在其後的兩天時間裡,士兵們被分派到各個宮殿、寶塔和其他建築中放火。   3、尤為慘重的 ...

圓明園是

  1、圓明園是被英法聯軍放火燒燬的,更準確的來說應該是英國的軍隊。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在對圓明園洗劫一空之後,為了掩蓋他們所犯下的罪行,英軍指揮官詹姆斯·布魯斯下令放火燒燬圓明園,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   2、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藉口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他們在入侵北京城之後,不光對城中的無辜的老 ...

了圓明園

  1、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燒的。   2、英法聯軍為了掩蓋罪行,在英軍指揮官、八世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卜魯斯(JamesBruce,他是惡名昭著的古希臘石雕收集者七世額爾金伯爵之子)下令,將圓明園付之一炬。在其後的兩天時間裡,士兵們被分派到各個宮殿、寶塔和其他建築中放火。   3、尤為慘重的損 ...

園明園是

  1、其實八國聯軍和英法聯軍都燒過。圓明園的徹底毀滅是分兩次來進行的。   2、第一次是在1860年,英法聯軍在佔領了天津之後又進入了北京,洗劫並焚燬了北京西郊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但是經過清朝的整修,其實有部分建築倖存的。   3、第二次是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逃往西安, ...

了圓明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咸豐十年,即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燬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築也大多被毀於火。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圓明園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掠奪焚劫 ...

園明園是

  1、其實八國聯軍和英法聯軍都燒過。圓明園的徹底毀滅是分兩次來進行的。   2、第一次是在1860年,英法聯軍在佔領了天津之後又進入了北京,洗劫並焚燬了北京西郊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但是經過清朝的整修,其實有部分建築倖存的。   3、第二次是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逃往西安, ...

阿房宮賦是寫的

  1、《阿房宮賦》作者:杜牧。   2、《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賦。文章透過對阿房宮興建及其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全文運用了想像、比喻與誇張等手法以及描寫、鋪排與議論等方式,駢散結合,錯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