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陝西各地名稱的由來

陝西各地名稱的由來

  陝西:起於西周。西周成王時,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陝,指古之陝塬,今河南陝縣。當時規定,周公治陝之東,召公治陝之西。陝西始見於史。

  秦:最早指今甘肅天水一帶。西周時,秦人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於“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渡有功,受封“歧山以西之地”,建秦國。從此,陝西始有“秦”的概念。

  三秦:最早為楚漢戰爭之際項羽在關中設定的三秦王。楚漢戰爭初期,項羽封劉邦為漢中正王,為防止他北上,將三員秦國降將分封在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地區。他們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現在的“三秦”,是指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秦巴山區。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作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延安:商以前延安屬鬼方。公元前13世紀時,武丁伐鬼方,延安成為商王朝的勢力範圍。西周時期,此處為大戎等民族控制。春秋時、晉人大敗那裡的白狄,將這裡納入晉國版圖。戰國時,秦人置上郡管轄該地。漢時設高奴縣於此地。隋開皇三年(583年),設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見於史。

  延安地控l個區和12個縣。其中,區為寶塔區。縣有延長、延川、子長、安塞、志丹、吳旗、甘泉、富縣、洛川、宜川、黃龍、黃陵。

  甘泉縣一名得於該縣的美水泉。隋煬帝曾以此泉水煮名茶,甘甜醇香,於是賜名甘泉,隋唐肘作為裡室的專用貢水。

  延安是中國石油的故鄉,宋時,沈括在延安發現了石油,並命名為“延州石液”,最早提出石油的概念。1907年9月10日,在延川縣打出了中國第一口油井,被命名為“延一井”。

  榆林:明永樂六年(1408年),在今紅山(雄石峽)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見於史。因當地的土壤特別適合種榆樹和柳樹,故名。榆林地處沙漠地帶,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進中的駱駝,故又名“駱城”。

  榆林於l9B8年撤縣改市。目前、管轄一個區、即榆陽區;縣11個,即米脂、綏德、靖邊、清澗、吳堡、神木、府谷、定邊、子洲、橫山縣、佳縣。

  俗話說:“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米脂的姑娘美麗加花,顏色如玉。貂蟬就是米脂美女的代表。綏德,號稱“天下名州”,這裡的男子高大、威武、英俊。呂布就是綏德大漢的代表。一曲悠揚的《三十里鋪》使綏德家喻中曉。

  在清澗縣出生的作家路遙,留下了《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從吳堡縣走出的著名作家柳青,鑄就了《創業史》;毛主席,在清澗寫下了《沁園春·雪》。李有源,在佳縣唱出了《東方紅》;門 李季,在靖邊留下了《王貴與李香香》。神木縣,古稱麟州,又稱“楊家城”,因著名的楊家將在此誕生,其故事令世代傳頌。詩人范仲淹,在《漁家傲·麟州詞》中這樣寫道:“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末勒歸無計。羌笆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寶雞:秦時因其境內有陳倉山,故而設定陳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陳倉寶雞鳴之瑞”而改陳倉為寶雞。相傳陳穆公時,陳倉人發現兩位仙雞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這兩位神童後來一個飛至南陽,一個落至寶雞,人稱陳寶。

  寶雞市管轄的區有3個,即金臺、渭濱和陳倉。其中,金臺區得名與區內著名道觀金臺觀有關。此觀系太極拳鼻祖張三丰的修道之處。

  寶雞市管轄的縣有9個,分別是鳳翔縣、歧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遊縣、鳳縣、太白縣。

  《封神演義》中所提到的“西歧”指的就是該地區介於扶風和歧山的周原,當年周公在此降生時,有鳳凰的鳴叫聲,所謂“鳳凰鳴矣,幹彼高崗”。自漢以來,這裡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故有“青銅器之鄉”的美稱。

  有“東方阿爾卑斯山”之你的秦嶺,在寶雞地區留下了最美的一處人間仙境---太白山。它被後人冠以“天然地質博物館”、“動物樂園”、“天然植物園”等稱謂,位於扶風的法門寺,因藏有佛指舍利,被稱為“皇帝佛國”、“塔廟之祖”。

  咸陽:古代將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稱為“陽”,而“鹹”字意為“皆”、“都是”等。咸陽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也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秧在此置 “咸亨”、“陽裡”,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渭城之名,起於西漢,唐時仍沿用此名。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即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渭河在咸陽穿城而過,不但留下了“渭城”之名。而且還留下了古渡美景。當年作渭河之濱,有高樓叫清渭樓,唐人許渾登此樓,感慨大自然的美麗及人生的跌宕,他寫道:“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清代河東鹽運使朱集義亦寫詩讚道:“長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蘆花載滿舟。江上丈人何處去,煙波依舊漢時秋。”

  潼關:以水得名。《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又因潼浪洶洶,潼和衝諧音,潼關也稱衝關。

  潼關作為關口,始於東漢建安元年 (196年)。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下令廢棄函谷關,於河濱之處攔路設關。古潼關又路經兩處,一為山路,所謂“細路窄與猿猴相爭。”

  杜甫題詩云:“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另有詩人贊曰:“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故 《山海關志》說:“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今在其古關口仍留有清乾隆皇帝的御筆題詞:“第一關”和“金陡關”。

  潼關縣,古稱桃林塞。商時,屬定國;公元前332年,設寧秦縣;漢時,稱船司空縣,因那時設有掌管黃河、渭河水運事項的部門而名;武周時,設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置潼關縣,沿用至今。

  韓城:龍門,是韓城最早的代稱。史載,大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民間傳說“鰓魚跳龍門”的故事亦由此引發。西周武王伐其子於韓,建韓國。韓城屬韓侯國封地。秦時設夏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正式更名為韓城縣。

  西漢之際,錦城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他就是司馬遷。司馬遷因著《史記》被後世尊為“史聖”和“傳記文學的開山鼻祖”。從此,韓城被稱為“文史之鄉”。明清之際(1368-1911年),特別是清朝乾隆年間,因韓城在京城做官的人太多,而出現了“朝半陝、陝半韓”之說。明清之際(1368-1911年),該地科舉中試者達到了1396人之多,其中,進士119人。奪魁者僅清朝就有狀元l人,會元3人,解元11人。因此,韓城又被譽為“解狀盛區”。

  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針對韓城獨特的風情,下旨三道:其一,韓城百姓結婚可用龍袍鳳冠;其二,民宅可仿北京貴族“四合院”修建:其三,人死後可沿襲北京貴族之制。一時間,韓城大興土木。目前仍留有將近1.5萬所四合院,因此,韓城有“小北京”之美譽。

  安康:古代安康號稱“群夷之國”,至商周時屬庸國。秦時設西域縣,為漢中郡治所,西晉時設安康縣,治所在今漢陰縣。安康之名、取“安寧康泰”之意。

  安康人喜歡稱安康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產黃金,安康月河沙金的產最居全國之首。唐時,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貢金。其二,安康盛產丹漆。基於此,從西魏開始,政府在此設“金州”,可謂名副其實。

  安康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南依大巴山,北靠秦嶺,有“中國萊茵河”美稱的漢江橫貫東西,安康地接重慶、湖北十堰等地,是重要的商貿集散之地。安康所管轄的白河縣為鄂陝門戶,故有“秦頭楚尾”和“小武漢”的稱謂,安康所屬紫陽縣,是中國七大茶區之一,出產的紫陽茶因有大量的硒元素,被冠以“富硒茶”的美譽。紫陽縣的得名與宋代著名道士“紫陽真人”張本叔有關,安康所屬的嵐皋縣,以藤編和南宮勝境聞名天下。嵐者,嵐河:皋者,河邊。城居嵐水之濱,故名嵐皋。

  漢中:位於陝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嶺巴山之間。西接甘肅,南鄰四川,整個地區兼跨漢江、嘉陵江兩大流域·並形成沖積形谷地平原,即漢中盆地。漢中之名始於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因地處漢江中游,故名漢中。

  漢中市管轄的西鄉和留壩兩縣之名,分別與張飛和張良有關。張飛足三國時期蜀國名將,曾被封為“西鄉侯”;張良為漢初三傑之一,曾被封為“留侯”。漢中的寧強具與羌族人有關,故又稱寧羌。

  南鄭縣,曾經是漢中的經濟中心。它的得名與鄭國的滅亡有關。西周末年,周幽王為犬戌所滅,關中地區的鄭國被追東遷於鄭(今河南新鄭縣),剩下部分鄭國的百姓,抵達古褒國附近的漢江北岸,為紀念亡國,故名南鄭。

  漢中的略陽縣得名,亦十分有趣。該地有高山西障,時值過午就不見太陽,故名略陽。

  漢中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末,劉邦以漢中為基地,最終成就了400年的漢室帝業。東漢末年,張魯自立為玉,佔據漢中長達20年。三國時,劉備取漢中稱王,建立蜀漢政權,與吳、魏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諸葛亮,六出祁山,駐屯漢中,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卻永載史冊。宋代大詩人陸游,從此地投筆從戍。明時,白蓮教起義爆發,漢中高福興自稱“漢明皇帝”。由此可見,奪漢中者定天下。

  楊凌: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是1997年國家批淮的我國惟一的國家級農業示範區,被稱為中國農業的“矽谷”。

  楊凌,原為咸陽市楊凌區,與武功縣相接。古代稱其為“邰”。周人的祖先棄(后稷)在此發明了農業,教民稼穡。故而,楊凌又被視為中困古代農業的發祥地。

  楊凌,原稱楊陵。這是因為隋文帝楊堅定陵墓泰陵於此地。為了展示中國將要騰飛的農業科技,將“陵”字改為壯志凌雲的“凌”。目前,楊凌開發區有大學2所、科研機構5所、中等專業學校3所。農業科技人才十分密集,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故而又有中國“農科城”的美稱。世界上第一例克隆山羊就是從這裡誕生的,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臨潼:最早為古驪戎國所在地。秦時稱驪邑。漢稱新豐縣。宋時,以縣城東有臨水,西有潼不而得名。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式易名臨潼縣。今改為西安市臨潼區。臨潼以華清溫泉、秦兵馬俑而聞名中外。

  櫟陽,是秦國人在關中地區建立起來的第一個政治中心。公元前350年,櫟陽都城地位被咸陽取而代之。公元前359年,商鞅在此進行了第一次變革,從此揭開了中國最波瀾壯闊的秦漢歷史大劇的序幕。1964年,陝西考古隊在臨潼武屯鎮發現了櫟陽遺址,證明該處就是當年秦孝公時代的國都所在地。

  涇陽:其名與涇河水有關。該縣因地處涇河以經,在古代以水北為陽,故名涇陽。涇河水與渭河水即為“涇渭分明”典故的由來。戰國時修建的鄭國渠和西漢時修建的白渠,皆引用的是涇河水。陝西的關中,也因這兩大水利工程而最早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

  中國大地原點,位於涇陽縣的永樂鎮,1978年建成。原點標石用整塊花崗岩鑿成,重7噸。在標石中央嵌有一直徑釐米的紅色瑪瑙石,上刻一個“十”字,其中心就是大地原點。

  富平:地處關中東部。著名的美原平原就在其境內。古人常以“美田”來讚美這裡的土地。該縣在秦漢之際分屬懷德和頻陽兩縣管制。西晉時,從甘肅遷富平縣於懷德縣故址,與頻陽並立,仍稱富平縣,其含義是希望這裡“富庶太平”。

  富平在歷史上曾是秦統一中國時,大將軍工翦數次要求封賞的地方。王翦及王賁父子,是秦滅六國的領兵人物。故而,位於富平到賢鄉的王翦墓周圍,排列著六個墓冢,以象徵他征戰六國的赫赫戰功,因此,富平有“滅六國英雄故里”的美稱。

  唐代“安史之亂”的平定,與唐中期第一大將軍李光弼有關,他的墓也在富平。此處,每逢清明之際,玉蘭鮮花盛開,香飄數里。當地人寫詩讚曰:“千年古樹玉蘭花,麗色清香飄萬家。今年看過下年來,越開越香花越大。”

  白水:在春秋時稱為彭衙地。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名為白水縣。據《大平寰宇記》載:“洛水東南,沮水入焉,故治水亦名漆沮水,其境東南多白玉,因又名白水。”縣名亦因之而得。

  白水縣有“造字聖人故里”、“酒聖故里”、“制瓷先祖故里”的美稱。今白水史官鄉有黃帝時代造字專家倉頡墓一座,于右任先生尊其為“文化之祖”。今白水大揚鄉,是酒聖杜康故里。曹操雲:“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今白水縣大雷公村是雷公故里。雷公即雷祥,黃帝時代的醫官,他能醫善陶,各地窯神廟均供奉他的塑像。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名稱由來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都江堰風景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定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節氣的處暑如何得名 處暑節氣的名稱由來

  二十四節氣的處暑如何得名 處暑節氣的名稱由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錄:“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即“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由此而得名。

  為什麼叫“處暑”呢?處即為“停止”之意,暑指暑天,處暑即為暑天停止,與“出暑”諧音,是指炎熱離開,暑氣逐漸消散。

  處暑即“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這個時期的氣候特點是氣溫下降、秋高氣爽,故屬於秋天的節氣。

  處暑過後天氣轉涼。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氣候特徵明顯。晝熱夜涼的氣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需要注意的是,因為早晚氣溫低、多風而且光照強烈就要適度的增加衣物做好保暖、防風、防曬,以避免受涼、受風和日光性皮炎的發生。

  處暑節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節氣的由來

  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我國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詩云“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日行南徑斜暉裡,割稻陌阡車馬馳。(左河水)”,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處暑節氣吃什麼傳統食物

  1.銀耳

  可以潤肺止咳、生津養陰,還具有消除肌肉疲勞、健腦防衰的作用。推薦吃法:先將銀耳洗淨後放入砂鍋中熬至濃稠酥軟,再將西紅柿洗淨後去皮搗爛,放入銀耳羹中煮開,加入冰糖適量調味;也可以將銀耳和黑木耳一起洗淨後,蘸芥末醬油吃,味道很鮮美。

  2.石榴

  處暑是吃石榴的季節。石榴中維生素C和維生素E都高於蘋果和梨。紅粉皮石榴含維生素C高,青皮石榴含維生素E高。石榴性味溫甘酸澀,有生津止渴、殺蟲止痢的作用。石榴可直接食用,也可榨汁飲用。酸石榴對防治腹瀉很有效,甜石榴可防治咽燥口渴。

  3.玉米

  處暑是玉米成熟的季節,新鮮玉米中的賴氨酸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只能從食物中攝取,而其他食物中的含量極少,因此,新鮮玉米是賴氨酸的主要來源之一。特種玉米的營養價值要高於普通玉米。比如,甜玉米的蛋白質、植物油及維生素含量就比普通玉米高1——2倍,“生命元素”硒的含量則高8——10倍。

  4.山藥

  能清心安神、補中益氣、助五臟、強筋骨,可保持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推薦吃法:將洗淨後的山藥搗碎後加糖調成餡,與糯米粉一起製成湯圓食用;也可做拔絲山藥;或是去皮用淡鹽水洗後切成小塊,加入適量糖桂花醬,當冷盤。

  5.西洋參

  可抗疲勞、抗缺氧,處暑人們會出現陰虛少氣、口乾口渴、萎靡乏力的情況,在煮粥或燉肉時放入一些西洋參,不僅能鎮靜防秋燥,還能溫和滋補。推薦吃法:可以用西洋參片沖泡喝,非常簡便。甚至在吃火鍋時,在裡面放入西洋參,也可以有效進補。


三星堆遺址名稱由來是什麼

  1、三星堆這個名字,是考古專家根據挖掘現場當地的三堆黃土小山包命名的,意思是形似三星分佈的土堆。由於三星堆遺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區分佈較廣,又具有一群區別於其他任何考古學文化的特殊器型,發掘者建議將這一考古遺址命名為三星堆。   2、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部的鴨子河南岸,遺址分佈面積約12平方千米, ...

莫干山的名稱由來

  莫干山因春秋末年,吳王派莫邪、干將在此鑄成舉世無雙的雌雄雙劍而得名,是我國著名的休閒、旅遊及避暑勝地。位於富饒美麗的滬、寧、杭金三角的中心,系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莫干山山巒起伏,風景秀麗多姿,總面積43平方公里。它雖不及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卻以綠蔭如海的修竹、清澈不竭的山泉、星 羅棋佈的別墅、四季各異 ...

明朝名稱由來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   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員。於是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 ...

九一八魚餌的名稱由來

  在一年隆冬時節,為完成對老鬼新餌最後試釣專案中魚率的測試,老鬼生產商組織十位釣手進行了一場嚴格的小型釣鯽賽。賽場呈圓型,300平方米,水深1米,放2至3寸規格鯽2萬尾左右,馴養5天開釣。   六小時時間,釣手許叢林共釣鯽918尾,平均每小時釣鯽153尾,創造了當時湖北釣手速釣鯽的最高記錄。為紀念這次釣賽, ...

各省名稱由來

  1、北京: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簡稱京。   2、天津:明朝,燕王為爭奪皇帝位,在這裡發兵渡河南下,打敗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為紀念在這裡渡河起兵,所以稱天津,意即天子經過的渡口,簡稱津。   3、上海: ...

蘇州河的名稱由來

  1、蘇州河之名,始於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後,部分愛冒險的外國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吳淞江直達蘇州,就順口稱其為“蘇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臺麟桂在與英國駐滬領事簽定擴大英租界協議時,第一次正式把吳淞江寫作了“蘇州河”。由此開始,“蘇州河”之名逐漸流行。但當時河名確指並未明確,在民間也有多種說法,200 ...

蘇州河的名稱由來

  1、蘇州河之名,始於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後,部分愛冒險的外國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吳淞江直達蘇州,就順口稱其為“蘇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臺麟桂在與英國駐滬領事簽定擴大英租界協議時,第一次正式把吳淞江寫作了“蘇州河”。由此開始,“蘇州河”之名逐漸流行。但當時河名確指並未明確,在民間也有多種說法,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