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淵明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他卓然獨立、隱逸脫俗、適性逍遙的人格境界。他的人格精神已經植根於中國文化的靈魂之中,歷朝歷代的文人,幾乎都能從陶淵明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並能從中獲取精神的慰藉或力量。 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遊》中寫道:“賞讀《高土傳》,最佳陶徵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孟浩然有意向陶淵明學習,並且學到了陶淵明的人格精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李白更是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作。在《戲贈鄭溧陽》中寫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慄裡,一見平生親。”李白那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思想,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更是一脈相承的。
3、自稱為“異世陶元亮”的白居易十分推崇陶淵明的為人,在江州司馬任上走訪了陶公宅後,他說:“今來訪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榮利,老死此丘園”(《訪陶公舊宅並序》),由衷讚賞了陶淵明不慕榮利、甘心老死丘園的高尚品格。
4、到了北宋,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確定。蘇軾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書李簡夫詩集後》)蘇軾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其詩,更仰慕他的為人。晚年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
5、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他在《念奴嬌》中稱:“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
6、一千五百多年來,陶淵明以其平淡而深厚的不朽人格魅力影響了無數的仕途得意者和失意者,使他們有了精神上的寄託和靈魂上的歸宿,並深深影響了他們的思想和創作,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陶淵明在當時只以隱士著稱,他平淡自然的風格與當時崇尚華麗的文風不合,到了宋朝,特別是透過蘇軾、朱熹的弘揚,以及湯漢對其作品的詮釋,陶淵明才真正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崇高的地位, 他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歸宿,不為五斗米折腰成了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個堡壘,而平淡自然成了他們心中崇高的藝術境地, 菊和酒已經成了陶淵明的象徵,他追求酒鑄成的物我兩忘境界,而菊成了他的化身,象徵著高情遠致的意向,除二者之外,還有“孤雲”,其詩歌將日常生活詩化,情景事理渾融,平淡中警策,樸素中見綺麗,成為了許多人所追求的目標。
1、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
2、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3、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 ...
1、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就去做了縣令,但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郵督來督察,為人驕橫的郵督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因為五斗米而向這個鄉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鄉下種田去了,從這裡體現出他的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
1、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2、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3、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4、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5、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6、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7、 ...
1、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是帶有自傳色彩的散文,開頭就說明了“五柳先生”的來歷:“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2、說明此號的來歷是因為他的住宅旁邊植有五棵柳樹,因此就用“五柳”作為他的別號了。而且陶淵明性愛田園,沖淡自然,以樹為號,也能體現他這種淡泊天然。
3、陶淵 ...
1、因為嚮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世同流合汙的意願沒有被違背,暗含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黑暗社會汙濁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潔傲岸,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
2、他是個生性熱愛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歸田園居》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樣的人讓他 ...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出自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意思是到南邊的原野裡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陶淵明因無法忍受官場的汙濁與世俗的束縛,堅決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脫離仕途的那種輕鬆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還有清靜的田園、淳樸的交往、躬耕的體驗,使得這組詩成為傑出的田園詩章。這 ...
陶淵明生肖屬牛,陶淵明是我國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自稱五柳先生。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出自於他,更有《桃花源記》流芳於世。歷史記載,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