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麼隱藏的德行麼?為何士民眾庶不怎麼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百人。當歌者唱" 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當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三數人而已。
陽春白雪釋義: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階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麼隱藏的德行麼?為何士民眾庶不怎麼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百人。當歌者唱" 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當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三數人而已。
陽春白雪釋義: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階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春分的來歷及含義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0°時交節,春分的農曆日期不固定。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也有比較明顯的氣候特徵,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併發出閃電。
春分的“分”有兩個含義:
1.是指“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2.是指季節平分。若以立春至立夏這段時間作為春季,春分是春季的中分點,正好平分了春季,從立春到立夏正好九十天,春分將其一分為二,因此而得名春分。
關於春分的典故由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其實春分這一天也是中東很多國家的新年,伊朗、土耳其、烏茲別克等國在春分這一天是新年,已經有了三千年的歷史了。
春分節氣的傳統習俗
1、豎蛋
在每年的春分這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2、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3、春祭
春分也是春祭的開始。春祭,即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
4、放風箏
春分這天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甚至大人們也要參與。溫柔的春風裡,人們在空地上肆意奔跑,爭相比著誰的風箏放得更高更遠。
5、飲春酒
我國浙江、山西一帶有在春分日釀酒的風俗習慣。古書中記載:“春分造酒貯於甕,過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經久不壞,謂之春分酒。”
6、拜神
春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開漳聖王又稱"陳聖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後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7、祭日
祭日是古時皇家在春分這天最主要的活動,在周代,春分便有了祭日儀式。《禮記》記載:“祭日於壇”、“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每一個人的出生就如同一塊沒有被發現的玉一樣,可能在別人的眼裡,就是一塊石頭而已,並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如果認真去培養,像玉一樣的去雕刻,一定會成大器。在玉文化中,有一句:玉不琢不成器。是什麼意思呢?
謂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後以喻人不經過培養﹑鍛鍊,不能成材。
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裡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於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沒想到,宮裡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於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類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
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比喻人不透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著學習。“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會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透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透過教導別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