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陽朔漁火節的風俗

陽朔漁火節的風俗

  每當夜幕降臨,灕江邊的漁民們乘上竹筏,點上火把,帶上幾隻鸕鷀,成群結夥地在江上捕魚。江面上,漁火穿梭如流螢飛舞,夜幕中,漁歌陣陣似天籟縈迴,構成一幅迷人的畫圖———在宋代就被列為“陽朔八景”之一的“白沙漁火”,近年來已成為陽朔的一個民俗旅遊拳頭產品,而11月29日至12月1日舉行的第四屆“錦繡灕江”陽朔漁火節,又用現代的聲、光、歌、舞,把這幅民俗風情圖演繹到了極致,展示出灕江上有史以來最壯觀的漁火場面。

  著名的書童山29日晚有了從未有過的輝煌:高懸的大綵球在夜空中輕輕地搖曳,探照燈的光柱劃開夜的帷幕在天上水面

  交織成美麗的圖案,岸邊的600多盞射燈為寬闊的江灣戴上了五彩斑斕的項鍊。數千名嘉賓、媒體記者和遊客、市民,帶著剛剛在陽朔外事碼頭結束的“灕江神韻”竹排大賽的忍俊不禁,帶著文化廣場“仙境陽朔”攝影美術展的餘韻,帶著新西街“歡聚陽朔”啤酒狂歡節的微醺,早早地趕到這裡,在濛濛細雨中,等在排列江中的遊船上,候在書童山下的沙洲旁,爭睹由陽朔縣政府主辦、桂林廣維文華旅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四屆“錦繡灕江”陽朔漁火節開幕式暨“白沙漁火”大型風情表演的盛況。

  7時30分,亮如白晝的燈火突然熄滅,江岸邊的一排焰火隨之點燃,那飛瀉而下的耀眼的火瀑,拉開了實景風情表演的序幕。《劉三姐》的歌聲在山水間縈繞,無數星星點點的燈光出現在臨江而建的舞臺上,那是由近200位演員組成的燈陣。蝦燈、蟹燈、七色燈,隨著身著豔麗民族服裝的姑娘小夥的翩翩起舞,在夜幕中劃出了奇妙的光的軌跡。兩條由燈組成的長40米的火龍奔騰而出,在臺上穿梭翻飛,昂揚的激情點燃了山,點燃了水,點燃了滿江的風情。

  火龍和燈陣漸漸隱去,幾百把五顏六色的花傘、燈傘又出現在水上、岸邊,構成一幅群景式的“煙雨灕江”畫面。“打起漁鼓我就是灕江小漁娘,蓑衣斗笠扮出個俏模樣。風情萬種藏眼底,竹篙一點走四方。青山綠水間唱曲桂花謠,歌謠唱醉的灕江四季都飄香……”甜甜的桂林文場韻味的歌聲,從江面上飄出,一位美麗的“小漁娘”在眾漁民的簇擁下,乘著一條綴滿鮮花的竹筏緩緩地駛入江心。淳樸的“漁哥”們,撐著竹筏載著持傘的姑娘在她周圍變換出美妙的隊形。勞動和愛情的歡樂,在這詩情畫意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藍色多瑙河》的旋律奏響了。150名灕江邊土生土長的漁民,用嫻熟的駕馭竹筏的技藝,在藍色的燈光中,伴著音樂“跳”起了前所未有的水面“圓舞曲”,以全新的手法演繹出“白沙漁火”的優雅和壯觀。隨著藍、紅、黃燈光的變幻,滿江的竹筏時而組成圓圈,時而變成佇列,竹篙在水面拍打出動聽的節奏,撐開的漁網霎時間像在江中鼓滿了風帆。傳統和時尚在灕江上匯流,勞動的頌歌在書童山下譜寫出最輝煌的生命禮讚……

  禮花在空中綻放開絢麗的花朵,鰲魚洲上燃起了熊熊的篝火。演員和觀眾們圍著篝火跳起了歡快的舞蹈。人們看呆了。來自陽朔白沙的老廖在灕江上打了差不多一輩子的魚,他從未想到過他那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謀生手段,居然還這麼“好看”。他告訴記者,打陽朔漁火節從1999年舉辦起,他每一屆都要來看。來自區內外的幾十位老記在一個多小時的演出中,相機快門幾乎一直沒有停過。桂林晚報的一位女記者想搭乘竹筏趕到對岸搶鏡頭,一腳未跨穩滑落江裡,心愛的手機連同挎包浸在江水裡也顧不上,卻死死地舉起相機抓緊筏邊,在撐筏“漁哥”的救援下爬上竹筏,然後渾身溼淋淋地到對岸按快門。鰲魚洲上,五六堆篝火串起的三四米高的火苗,映紅了大家的笑臉,與狂歡的人們一同舞蹈。

陽朔漁火節

  “灕江漁火”是陽朔八大美景之一。昔日,灕江中的漁民夜間捕魚,常常有數十上百的竹筏出動,彙集白沙河灣中,漁翁們點亮竹筏上的漁燈,以此引魚上鉤。那盞盞漁燈,陣陣水花,猶如夜空中繁星點點,映耀著穿梭在水面上的竹筏和在水中時隱時現的魚鷹,令人歎為觀止。

  自1999年起,陽朔縣政府開始舉辦“灕江漁火節”,以灕江“漁火”“煙火”“篝火”三把火為主線,加上文藝聯歡,廣場民間文藝表演,以及美術、書法、攝影展出,球賽、棋賽、腳踏車賽等文體賽事活動,使整個縣城呈現出歡騰景象。“灕江漁火節”在每年金秋時節舉行,為期3天,每到那時,“灕江漁火”以“三把火”為主線,與碧蓮峰腳下河面的“四龍出水”“千盞蓮燈”連成一片,構成了一幅“一江燈火滿江紅”的絕妙佳景。

填倉節風俗習慣

  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發現的越多,兆頭越好填倉節,臨汾地區的一些縣、市,又傳說為老鼠娶親日。是日夜晚不點燈,稱為鼠忌。

  填倉節,臨縣等地在門首燔柴,表示對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種飯菜在門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晉南地區一些鄉村,剪綵色紙片,貼於門上,剪綵色紙葫蘆,貼於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倉日,洪洞縣等地習慣請女婿吃煎餅。老北京習俗正月二十三為“小填倉”,二十五為“大填倉”。

  老北京時,農曆正月裡幾乎每天都是“節”,都有好些典故、傳說與民俗。正月裡過了“破五”後,初六是各商鋪開市之日,初七是古老的“人勝節”(即人日,這天祈福全家平安子孫滿堂),初八是“順星日”(祭祀諸星君,以獲星君保佑),初九祭祀玉皇大帝……正月十五前後七天歡慶燈節。到正月廿五日,則是填倉節。

  在中國北方的農村和北京郊區,都盛行過這個填倉節。北京的習俗是正月廿三為“小填倉”,廿五日為“大填倉”。

  北京有民諺道:“過了年,廿三,填倉米麵做燈盞。拿簸帚,掃東牆,撿到昆蟲驗豐年。”又說:“天倉,天倉,大米乾飯雜麵湯”,“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這些諺語流傳至今。

  填倉節,又稱為“添倉日”、“天倉日”。一些地方,如山西、陝西等地,多有小填倉和大填倉之分,小填倉在正月二十日,大填倉在正月二十五日。也有地方只一次,或在十九日,或在二十日,或在二十三日,以選擇二十五日的居多。此俗主要流行於北方。

  天津衛舊俗“填倉節”,“填倉”,意思就是填滿穀倉。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樣徵收皇糧。因此連年饑荒,餓殍遍地,尤其在年關,窮人更是走頭無路,凍餓而死的不計其數。這時,給皇家看糧的倉官守著大囤的糧食,看著父老兄弟們餓死,實在無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張,開啟皇倉,救濟災民,把皇家的糧食讓人們搶運一空,救了一方災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這天放火燒倉,連同他自己也燒死了。後人為了紀念這個無名氏倉官,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據有關史籍記載: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日,作麵湯蒸飯食之,平明以細灰散佈門庭內外諸處,作囤形,謂之打囤。分置五穀少許於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謂之填倉。


夏至狗肉風俗 夏至狗肉是怎麼來的

  夏至狗肉節風俗 夏至狗肉節是怎麼來的   夏至狗肉節就是荔枝狗肉節 ,是廣西玉林市民間自發形成的節日,是一種歡度夏至的傳統民俗。每年夏至這天,豪爽好客的當地民眾習慣於聚在一起食用狗肉,呼朋喚友地聚在一起歡度夏至,並用新鮮荔枝就酒。   玉林人夏至吃荔枝狗肉,是自九十年代興起的一件事,但民間早已有所傳。據民 ...

感恩習俗 感恩風俗習慣有哪些

  感恩節習俗 感恩節風俗習慣有哪些   1、吃火雞   感恩節的食品極富傳統色彩。每逢感恩節,美國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雞可吃。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歐洲移民到美洲後,覺得火雞的外觀與土耳其“身黑頭紅”的服裝特色很相像,於是叫它們為“Turkey”(土耳其)。1947年杜魯門總統當政時期增加了一項總統放生 ...

七一建黨的習俗有哪些 建黨風俗習慣盤點

  七一建黨節的習俗有哪些 建黨節風俗習慣盤點   1、召開建黨週年紀念大會。設主會場和分會場,分會場進行電視直播會議實況。   2、組織開展以“黨員找組織、組織找黨員”為主題的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推進月活動。   3、組織開展“當優秀公僕、創一流事業”徵文活動。   4、舉辦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和新黨員宣誓儀式。 ...

廣西七夕有哪些風俗 廣西七夕風俗習慣是什麼

  廣西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乞巧   廣西的玉林、梧州、貴港一帶保留有“乞巧”的習俗,女性朋友會在七夕晚上聚在一起透過做各種手工活來比手巧。女紅的功底是古代評判女性是否心靈手巧的重要依據。民間女子通常會在七夕當晚拜七姐祈願自己心靈手巧。   七夕儲水   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 ...

中國七夕吃什麼傳統食物 七夕風俗食物有哪些

  中國七夕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2、江米條   七夕節吃江米條是老南京人特有的習俗。江米條是將糯米粉與豆粉加清酒和成麵糰, ...

中元有哪些傳統風俗 七月十五中元風俗大全

  中元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七月十五中元節風俗大全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 ...

古代七夕的的風俗 七夕的傳統風俗是什麼

  古代七夕節的的風俗 七夕的傳統節風俗是什麼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