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31年,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小說透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殘酷。
2、1853年,諷刺詩集《懲罰集》。充滿革命氣勢,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鼓舞愛國志士反納粹的鬥志。
3、1856年,詩集《靜觀集》。詩集中概括了雨果在1830年至1855年間的思想感情。
4、1862年,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書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
1、1831年,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小說透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殘酷。
2、1853年,諷刺詩集《懲罰集》。充滿革命氣勢,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鼓舞愛國志士反納粹的鬥志。
3、1856年,詩集《靜觀集》。詩集中概括了雨果在1830年至1855年間的思想感情。
4、1862年,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書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
1870年3月17日,兩艘英國輪船“諾曼底”號和“瑪麗”相撞,出事後,“諾曼底”號船長哈爾威在能逃生的情況下以身殉職。哈爾威船長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他忠於職守、敢於犧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作者,於是,雨果便寫下了這篇文章來抒發對哈爾威船長的讚美和敬仰之情。瑪麗號圖片在哈爾威船長嚴肅宣佈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紀律——“哪個男人膽敢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以後,人們形成的一種感覺。這項宣佈,顯示了鋼鐵般的意志和無上的權威,體現了首先保護弱小的社會應有的運作秩序,表明了居於社會主導地位的一方(當然,男女本應是平等的)必須首先承擔起某種責任的理念。確實,此時此刻的船長已成了一個偉大靈魂的化身,巍然屹立於上空。
1、雨果的作品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
2、《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3、《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4、《九三年》是法國小說家雨果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74年2月。
5、雨果在小說中塑造了旺代叛軍首領朗德納克侯爵及其侄孫、鎮壓叛亂的共和軍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師、公安委員會特派員西穆爾登這三個中心人物,圍繞他們展開了錯綜複雜的情節,描繪了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在1793年進行殊死搏鬥的歷史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