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雲南少數民族年節習俗

雲南少數民族年節習俗

  雲南元陽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陽曆,一年中要過兩次年。

  彝族太陽曆將一年分為10個月。每月以鼠日為一個月起頭,12屬相迴圈3次,在豬日終結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為過年日,不計算在10個月之內。大年在每年夏至日,過三天。第一天為接祖日,第二天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過兩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閏年加祭祖日過三天。

  元陽縣彝族與漢族交往多起來後,也與漢族一起過春節,但仍然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點。春節前三天內,家家殺年豬。屋裡屋外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門前栽松樹,大小門頭、灶前廄旁都插上松枝,祝願來年生活美滿幸福。年三十晚上不在別人家過夜,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全部還清。

  除夕之夜,嚴禁說不吉利的話,不準惡言穢語,不準打妻子小孩。父親或長子率領全家老小,用托盤託著酒、肉、飯、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水、日、月、龍、灶獻祭,然後又向門、柱、水缸、畜廄、大農具一一獻祭。全家入席後,將飯菜每樣取一點放到門外給無家可歸的野鬼。然後盛一碗飯給狗,傳說第一次洪水年裡莊稼全被淹死了,是狗從天神那裡討回了五穀種子,所以年節首先慰勞狗。等狗吃飽了,然後全家才吃年夜飯。

  正月初一早上,雞剛打鳴,天還未亮,各家男子就鳴槍放炮,到水井祭祀水神,爭取第一個取回新水。天剛剛放亮,全家已經起床,穿上節日盛裝迎接財神,然後做湯圓獻祭各路諸神。再做一個湯圓貼在小孩子腦門上,表示孩子又長了一歲。元陽彝族把正月初一稱作“女皇日”,婦女不作或少作家務,做菜做飯全由男人操辦。飯甄子無論有多大,飯都要蒸得滿滿的,表示糧食全年有餘。初一全天都不動刀斧,不出寨門,不出門作客,不到菜園取菜。初二、初三才開始走親訪友,女人帶著孩子回孃家。

  木刻“請柬”邀親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日,獨龍族語叫“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節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準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選擇好吉日,就開始過年。

  獨龍族居住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流域,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選定過年的吉日後,各家都邀請親友一起來過年。他們在特製的木條上刻上缺口,這就是“請柬”,派人送往邀請的村寨。木條上刻了幾個缺口,就表示再過幾天后要舉行儀式,慶祝年節。接到木刻“請柬”的人,要帶上各種食物,前往致意祝賀。賓主相見,要共同飲一筒水酒,相互對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著客人歡聚一處,圍著篝火,一面品嚐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鍋莊舞”,共同慶賀一年一度的豐收。男子一邊祝詞,一邊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拋入懸掛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禍福,碗口朝上為吉兆。

  “女兒國”女人忙

  “女兒國”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節叫“庫詩”,即新的一年。摩梭人過春節,意味著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萬物,這是“女兒國”裡婦女最忙碌的時候。

  摩梭人保留著的母系社會,至今還實行以感情為唯一基礎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在摩梭人中,母親的權威最高,因此被稱為“女兒國”。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紀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親主持家政,全家每個人的收入都交給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過年前一個月,主持家政的婦女就要為全家每人買新衣褲,每人至少一套。接著,婦女們開始釀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節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準備齊。因為,按照摩梭人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動用繩子,否則新的一年會遇到蛇。臘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婦女都從屋頂屋角到門縫鋪下,進行徹底清掃。女人給孩子理髮洗澡,換上乾乾淨淨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剛剛來臨,摩梭婦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邊背水,這叫“爭頭水”。誰起得最早並爭到頭水,意味著這家人在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財源茂盛。所以婦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邊泛白時候,爭先恐後來到山泉溪流邊。水揹回來後,主婦準備好早餐,全家祭鍋莊,向祖宗和老人磕頭。太陽出山,母親帶著孩子,背籮裡裝著豬膘、茶葉、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緣的各個家庭組成一個氏族)的長者家拜年。

  過完大年就成人

  對於年滿十三歲的普米族孩子來說,過大年對他們特別重要。因為過大年要為他們舉行“穿褲子”“穿裙子”禮,以後他們就是成年的小夥子、小姑娘了。

  過大年是雲南普米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滿了十三歲的孩子們,按照性別各自團聚在一起,通宵作樂,告別可愛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雞高唱,東方吐白,他們立即回到自己家中,準備參加專為他們舉行的成年儀式。家裡人根據要舉行成年禮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在火塘邊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糧食和一隻豬膘。豬膘是將殺好的豬掏空內臟、抽去骨頭,在豬肚子裡抹上花椒、鹽巴後風乾作成的,是普米族和摩梭人的特有食品。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繡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才算結束。

  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雲南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雲南元陽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陽曆,一年中要過兩次年。

  彝族太陽曆將一年分為10個月。每月以鼠日為一個月起頭,12屬相迴圈3次,在豬日終結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為過年日,不計算在10個月之內。大年在每年夏至日,過三天。第一天為接祖日,第二天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過兩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閏年加祭祖日過三天。

  元陽縣彝族與漢族交往多起來後,也與漢族一起過春節,但仍然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點。春節前三天內,家家殺年豬。屋裡屋外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門前栽松樹,大小門頭、灶前廄旁都插上松枝,祝願來年生活美滿幸福。年三十晚上不在別人家過夜,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全部還清。

  除夕之夜,嚴禁說不吉利的話,不準惡言穢語,不準打妻子小孩。父親或長子率領全家老小,用托盤託著酒、肉、飯、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水、日、月、龍、灶獻祭,然後又向門、柱、水缸、畜廄、大農具一一獻祭。全家入席後,將飯菜每樣取一點放到門外給無家可歸的野鬼。然後盛一碗飯給狗,傳說第一次洪水年裡莊稼全被淹死了,是狗從天神那裡討回了五穀種子,所以年節首先慰勞狗。等狗吃飽了,然後全家才吃年夜飯。

  正月初一早上,雞剛打鳴,天還未亮,各家男子就鳴槍放炮,到水井祭祀水神,爭取第一個取回新水。天剛剛放亮,全家已經起床,穿上節日盛裝迎接財神,然後做湯圓獻祭各路諸神。再做一個湯圓貼在小孩子腦門上,表示孩子又長了一歲。元陽彝族把正月初一稱作“女皇日”,婦女不作或少作家務,做菜做飯全由男人操辦。飯甄子無論有多大,飯都要蒸得滿滿的,表示糧食全年有餘。初一全天都不動刀斧,不出寨門,不出門作客,不到菜園取菜。初二、初三才開始走親訪友,女人帶著孩子回孃家。

  木刻“請柬”邀親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日,獨龍族語叫“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節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準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選擇好吉日,就開始過年。

  獨龍族居住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流域,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選定過年的吉日後,各家都邀請親友一起來過年。他們在特製的木條上刻上缺口,這就是“請柬”,派人送往邀請的村寨。木條上刻了幾個缺口,就表示再過幾天后要舉行儀式,慶祝年節。接到木刻“請柬”的人,要帶上各種食物,前往致意祝賀。賓主相見,要共同飲一筒水酒,相互對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著客人歡聚一處,圍著篝火,一面品嚐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鍋莊舞”,共同慶賀一年一度的豐收。男子一邊祝詞,一邊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拋入懸掛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禍福,碗口朝上為吉兆。

  “女兒國”女人忙

  

  “女兒國”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節叫“庫詩”,即新的一年。摩梭人過春節,意味著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萬物,這是“女兒國”裡婦女最忙碌的時候。

  摩梭人保留著的母系社會,至今還實行以感情為唯一基礎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在摩梭人中,母親的權威最高,因此被稱為“女兒國”。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紀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親主持家政,全家每個人的收入都交給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過年前一個月,主持家政的婦女就要為全家每人買新衣褲,每人至少一套。接著,婦女們開始釀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節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準備齊。因為,按照摩梭人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動用繩子,否則新的一年會遇到蛇。臘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婦女都從屋頂屋角到門縫鋪下,進行徹底清掃。女人給孩子理髮洗澡,換上乾乾淨淨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剛剛來臨,摩梭婦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邊背水,這叫“爭頭水”。誰起得最早並爭到頭水,意味著這家人在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財源茂盛。所以婦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邊泛白時候,爭先恐後來到山泉溪流邊。水揹回來後,主婦準備好早餐,全家祭鍋莊,向祖宗和老人磕頭。太陽出山,母親帶著孩子,背籮裡裝著豬膘、茶葉、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緣的各個家庭組成一個氏族)的長者家拜年。

   過完大年就成人

  

  對於年滿十三歲的普米族孩子來說,過大年對他們特別重要。因為過大年要為他們舉行“穿褲子”“穿裙子”禮,以後他們就是成年的小夥子、小姑娘了。

  過大年是雲南普米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滿了十三歲的孩子們,按照性別各自團聚在一起,通宵作樂,告別可愛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雞高唱,東方吐白,他們立即回到自己家中,準備參加專為他們舉行的成年儀式。家裡人根據要舉行成年禮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在火塘邊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糧食和一隻豬膘。豬膘是將殺好的豬掏空內臟、抽去骨頭,在豬肚子裡抹上花椒、鹽巴後風乾作成的,是普米族和摩梭人的特有食品。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繡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才算結束。

  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麗江中秋節有什麼活動 雲南少數民族的中秋習俗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管是哪一個民族,不管對方的信仰是什麼,我們都是一家人,因此中國很多傳統的節日每一個民族都會慶祝,但是因為文化不一樣,所以形成的習俗也會有些不同。那麼麗江中秋節有什麼活動?雲南少數民族的中秋習俗?

  麗江中秋節有什麼活動

  製作班濤

  舌尖上的中國,傳統佳節的儀式感是從美食開始的。中秋節要過得有儀式感,怎能少了月餅?而在麗江,月餅就是班濤。

  在中秋前夕,納西人家一般都會自制班濤。在家中架起大火盆,在兩個火盆中間搭上平底鍋,即開啟製作班濤。

  先用蒸麵粉、苦蕎粉與紅糖水、油脂和成麵糰,再用獨特的手法揉制後放入餡料,之後需經過套模、出模、印花、蘸紅曲等一系列工序,班濤才初具形狀。

  燒上炭火,將班濤置於平底鍋,經兩面烘烤,麵餅十餘分鐘就可烤熟。吃一口,口齒間充溢著麥香與果仁香,簡直不要太好吃。

  互相串門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在麗江,還有帶著自制班濤去親朋好友家串門的習俗,一解相思之苦,和親朋好友聊上一番,互相送上中秋祝福。相互串門,還能品嚐到各家各戶各有特色的班濤。

  篝火晚會

  中秋節,在麗江還有圍著篝火打跳的習俗。當大家拉起手來載歌載舞,別是一番熱鬧!

  雲南少數民族的中秋習俗

  黎族:對歌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

  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阿細人:跳月

  入夜,各個村寨彝族支系阿細人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穿上民族服裝,激情地載歌載舞。青年男女在跳月中,表達愛慕之情,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彷彿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顯得嫵媚皎潔,永結白頭之好。

  壯族:祭月請神

  壯族習慣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每年的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裡儲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

  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月神迴天四個階段。


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

  你瞭解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嗎?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有什麼特點?相信還有很多人不瞭解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下面為大家介紹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   雲南元陽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陽曆,一年中要過兩次年。   彝族太陽曆將一年分為10個月。每月以鼠日為一個月起頭,12屬相迴圈3次 ...

銅川風情——民間年節習俗

  受特定的文化地理環境影響,銅川的風土民情即不同於深厚粗獷的陝北民俗,也不同於舒張熱烈的關中民俗。銅川的風土民情像一曲曲風格迥異的動人山歌,千百年來,迴盪在這塊美麗可愛的熱土之上。   (一)春節   銅川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主要有貼春聯、貼年畫、吃年飯、放鞭炮、拜年、走親戚等。   吃年飯,銅川為吃餃子。 ...

南昌年節習俗

  春節:我們南昌人說:過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話)。是因為秦始皇徵集民夫修萬里長城,南昌籍民夫在臘月二十四日後才陸續回家,家人均以親人抵家團圓的時間為“過年”。所以,南昌人過年的日子不同、時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過年的,有的早上過年,有的是中年、晚上過年。   拜年:正月初一,幼輩依 ...

開齋節是哪個民族 少數民族開齋節習俗

  開齋節是哪個民族 少數民族開齋節習俗   開齋節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保安族、撒拉族、東鄉族、柯爾克孜族共十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開齋節,阿拉伯文‘Id al-Fitr的意譯,音譯“爾德·費圖爾”。亦稱“肉孜節”或“小節”。與“宰牲節”同為伊斯蘭教兩大節日。時間在 ...

雲南少數民族有哪些

  1、雲南有25個少數民族。它們是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傣族,德昂族,獨龍族,哈尼族,回族,景頗族,基諾族,拉祜族,滿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怒族,水族,藏族,佤族,瑤族 彝族,壯族,普米族,傈僳族 。   2、雲南各民族的立體分佈非常明顯:其中有10個民族住在河谷平壩:回族、白族、納西族、蒙古族 ...

雲南走婚習俗

  1、根據資料,走婚是雲南部落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所以現在有不少的新人開始關注雲南走婚的習俗,這種古老的婚嫁習俗目前也只能在雲南到了。   2、走婚的意思是一群男女圍著篝火跳舞,並一對一的唱歌,以此使兩個的感情更加密切。如果女方對男方有好感,可以透過歌聲向對方傳遞暗戀的訊號,男方若也對女方有意,就到女方的花 ...

雲南少數民族有多少

  1、生活在雲南的少數民族有25個。   2、雲南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除漢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25個。其中(按人口數多少為序),15個民族為雲南特有,人口數均佔全國該民族總人口的80%以上。   3、2015年末,全省少數民族人口數達1583.3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