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雲南納西族的春節習俗

雲南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雲南元陽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陽曆,一年中要過兩次年。

  彝族太陽曆將一年分為10個月。每月以鼠日為一個月起頭,12屬相迴圈3次,在豬日終結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為過年日,不計算在10個月之內。大年在每年夏至日,過三天。第一天為接祖日,第二天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過兩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閏年加祭祖日過三天。

  元陽縣彝族與漢族交往多起來後,也與漢族一起過春節,但仍然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點。春節前三天內,家家殺年豬。屋裡屋外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門前栽松樹,大小門頭、灶前廄旁都插上松枝,祝願來年生活美滿幸福。年三十晚上不在別人家過夜,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全部還清。

  除夕之夜,嚴禁說不吉利的話,不準惡言穢語,不準打妻子小孩。父親或長子率領全家老小,用托盤託著酒、肉、飯、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水、日、月、龍、灶獻祭,然後又向門、柱、水缸、畜廄、大農具一一獻祭。全家入席後,將飯菜每樣取一點放到門外給無家可歸的野鬼。然後盛一碗飯給狗,傳說第一次洪水年裡莊稼全被淹死了,是狗從天神那裡討回了五穀種子,所以年節首先慰勞狗。等狗吃飽了,然後全家才吃年夜飯。

  正月初一早上,雞剛打鳴,天還未亮,各家男子就鳴槍放炮,到水井祭祀水神,爭取第一個取回新水。天剛剛放亮,全家已經起床,穿上節日盛裝迎接財神,然後做湯圓獻祭各路諸神。再做一個湯圓貼在小孩子腦門上,表示孩子又長了一歲。元陽彝族把正月初一稱作“女皇日”,婦女不作或少作家務,做菜做飯全由男人操辦。飯甄子無論有多大,飯都要蒸得滿滿的,表示糧食全年有餘。初一全天都不動刀斧,不出寨門,不出門作客,不到菜園取菜。初二、初三才開始走親訪友,女人帶著孩子回孃家。

  木刻“請柬”邀親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日,獨龍族語叫“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節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準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選擇好吉日,就開始過年。

  獨龍族居住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流域,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選定過年的吉日後,各家都邀請親友一起來過年。他們在特製的木條上刻上缺口,這就是“請柬”,派人送往邀請的村寨。木條上刻了幾個缺口,就表示再過幾天后要舉行儀式,慶祝年節。接到木刻“請柬”的人,要帶上各種食物,前往致意祝賀。賓主相見,要共同飲一筒水酒,相互對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著客人歡聚一處,圍著篝火,一面品嚐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鍋莊舞”,共同慶賀一年一度的豐收。男子一邊祝詞,一邊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拋入懸掛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禍福,碗口朝上為吉兆。

  “女兒國”女人忙

  

  “女兒國”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節叫“庫詩”,即新的一年。摩梭人過春節,意味著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萬物,這是“女兒國”裡婦女最忙碌的時候。

  摩梭人保留著的母系社會,至今還實行以感情為唯一基礎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在摩梭人中,母親的權威最高,因此被稱為“女兒國”。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紀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親主持家政,全家每個人的收入都交給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過年前一個月,主持家政的婦女就要為全家每人買新衣褲,每人至少一套。接著,婦女們開始釀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節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準備齊。因為,按照摩梭人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動用繩子,否則新的一年會遇到蛇。臘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婦女都從屋頂屋角到門縫鋪下,進行徹底清掃。女人給孩子理髮洗澡,換上乾乾淨淨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剛剛來臨,摩梭婦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邊背水,這叫“爭頭水”。誰起得最早並爭到頭水,意味著這家人在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財源茂盛。所以婦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邊泛白時候,爭先恐後來到山泉溪流邊。水揹回來後,主婦準備好早餐,全家祭鍋莊,向祖宗和老人磕頭。太陽出山,母親帶著孩子,背籮裡裝著豬膘、茶葉、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緣的各個家庭組成一個氏族)的長者家拜年。

   過完大年就成人

  

  對於年滿十三歲的普米族孩子來說,過大年對他們特別重要。因為過大年要為他們舉行“穿褲子”“穿裙子”禮,以後他們就是成年的小夥子、小姑娘了。

  過大年是雲南普米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滿了十三歲的孩子們,按照性別各自團聚在一起,通宵作樂,告別可愛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雞高唱,東方吐白,他們立即回到自己家中,準備參加專為他們舉行的成年儀式。家裡人根據要舉行成年禮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在火塘邊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糧食和一隻豬膘。豬膘是將殺好的豬掏空內臟、抽去骨頭,在豬肚子裡抹上花椒、鹽巴後風乾作成的,是普米族和摩梭人的特有食品。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繡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才算結束。

  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雲南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雲南的春節習俗有很多,例如:

  1、打醋炭:除夕之夜,在火盆裡裝著燒紅的炭和松針,然後往火盆裡灑醋,用醋蒸汽來清潔空氣,然後關門,把火盆拿出大門倒掉,寓意著一年的晦氣被徹底驅除出家門。

  2、翻梢:在年三十晚上用一顆甘蔗把門頂起來,有的人家會用到兩株甘蔗,代表好事成雙。年初一時,把甘蔗的梢翻過來,意味著新一年翻身。

  3、吃長菜:長菜,是老昆明年飯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寓意長吃常有,長長久久。

  4、跳歌:入場的男女手拉著手,自然地圍著篝火,隨著音樂的節奏,向逆時針方向轉動,一直持續到凌晨兩三點。

  5、放高升:取一根大竹子,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達一百多米。

納西族春節習俗,你瞭解多少?

  春節是納西族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納西人會舉辦很多祭祀活動,比如祭祖、祭天、祭神。納西族的春節規模大,時間跨度長,內容豐富,盛況非凡。那麼,納西族人是如何過春節呢?他們的春節習俗和漢族有什麼不同?一起來了解納西族文化吧。

  農曆正月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納西人的過年習俗很有意思,在雲南麗江古城大研鎮,春節之前一段時間,古城街市便已空前熱鬧,人山人海,民間有“達瓦納西努”之說,意思是“臘月間,納西人發了瘋”,反映出納西人過春節的盛況。

  春節期間,麗江古城納西人家家戶戶都喜歡在自家的花瓶裡插上幾束山茶花。除夕這天,家家戶戶貼上春聯和門神,還在家裡的每個花盆上貼上一個紅紙上書寫的“春”字。祭天和祭祖是納西人最典型的新年習俗,迄今在納西族城鄉還普遍保持著。

  祭祖

  除夕吃年夜飯前,納西人首先要祭祖。麗江古城的年夜飯習俗,最不可缺少的是一個完整的醃製豬頭,煮熟後,要在豬嘴上插幾朵野山茶花,抬到家裡的神龕前,每人向祖先牌位磕頭。

  從大年初一到初三,麗江古城的納西人家都要帶上各種祭品去上墳祭祖。這幾天,麗江古城附近的金虹山、蛇山等各家墓地集中的地方,到處都是絡繹不絕的掃墓者。各家到了墓地後,首先要祭山神,每個家庭的墓地上都豎有一個象徵山神的石頭,究其實,這既是山神,也是一個管轄著一家人墓地、有些類似“土地神”的角色。在祭祀山神和掃墓時,要祭獻香燭、紙錢,還祭獻野山茶花,每個墳頭都要插上幾枝。另外一定要祭獻酒和茶水,納西語稱之為“日少類少”。然後,大家一一向祖墳磕頭祈禱。

  祭天

  祭天是納西人春節期間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內容。祭天是納西人最大的節日,也是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祭天在納西語中叫“美本”,“美”是天的意思,“本”意為祭。按傳統習俗,每年一般舉行兩次祭天儀式。第一次是在農曆新年,稱為大祭天;第二次是在農曆七月,稱為小祭天。過去,納西族把祭天與否作為是否納西人的重要標誌,納西人自稱“納西美本若”,意為“納西是祭天的人”,以祭天作為本民族的主要特徵,可見祭天在納西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古老的東巴象形文經典《創世紀》中說,納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兄弟姐妹們互相婚配,導致洪水劫難。只有崇仁利恩幸免於難,他與下凡洗澡的天神之女襯紅褒白命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崇仁利恩隨襯紅褒白命去天上求婚,在她的幫助下,戰勝了天神的種種刁難,終於結為夫妻。但夫婦定居人間後久不生育,他們便派蝙蝠和狗到天上求天神賜教,天神指出要舉行祭天之禮才能生兒育女。崇仁利恩夫婦照神諭祭天,生下三子,三子成為納西、白、藏三個民族的祖先。從此,納西人祭天的習俗便延續不絕。

  納西每個村寨中的祭天團體都會在附近風景優美之處設有專門的祭天場,並視為神聖之所。很多村子會選擇在長有大片古老櫟樹叢的地方,因為櫟樹是納西人象徵天神的神樹。

  農曆正月大祭天的程式是:立祭樹,量神米,搬祭米籮,佈置祭場,安置神石,準備祭酒,燒杜鵑葉、青松葉除穢,祭村寨神,燒火試灶。當夜,各戶留一男子在祭天場守夜。不過,在筆者參加過的玉龍縣塔城鄉署明村現在的祭天儀式中,已沒有了祭天場守夜的習俗。

  祭生命神、門神、山神

  在過節期間,納西民間要舉行一系列傳統的辭舊迎新活動。一是祭石門神。臘月三十,全家祭石門神。二是祭生命神“素”。大年初一,約四更時分,男子搶先起床生火,然後去提淨水,用於祭祀生命神,為生命神除塵。黎明,由家長主持在生命神前擺設各種祭品,在院內燒天香;全家跪拜迎接生命神和祖先降臨,與家人一起共度新春佳節。三是求福澤,納西話稱之為“諾哦少”。

  納西人認為,在新年,要祭祀和迎接祖靈以及各種天地神靈,向他們祈求福澤。在院中豎3棵松樹,稱為“含英巴達子”,即福澤樹,在神樹下襬設祭品,全家向神靈敬拜求福澤。四是祭山神。全家面北跪拜,戶主點滇、川、藏各地納西人居住區域的13座名山(有的說是12座)之名,祈求眾山神在新的一年裡,為納西人提供放牧、狩獵的場所,並賜予更多的收穫;向山神謝罪道歉,請山神原諒納西人在過去一年的放牧狩獵生活中的過失。五是迎灶神。在母房“吉美”的火塘灶邊舉行,將祭品在火中燒化,祈求灶神賜福。

  納西人春節的祭祀,不僅給麗江這個世界文化遺產地增添了吉祥的氣氛,也使麗江呈現出古老宗教文化獨特而雋永的魅力。


雲南納西族春節習俗

  主要聚居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寧蒗、永勝、維西、中甸、德欽以及四川的鹽源、鹽邊、木裡等縣也有少量分佈。納西族與我國古代遊牧民族氏羌支系有淵源關係,古文獻裡記載的“犛牛夷”、“摩些旁”、“摩沙夷”指的就是納西族的先民。其自稱叫“納”、“納西”、“摩梭”等。 納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創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書 ...

雲南哈尼族的春節習俗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有“卡多”、“尼”、“碧的”等自稱,他稱20多種,解放後統稱為哈尼族。 哈尼族的歷史悠久,早期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人。隋唐時代,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稱為“烏蠻”。 哈尼族過年習俗: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是十月節,二是六月節。哈尼族曆法以十月為歲首 ...

雲南苗族的春節習俗

  主要聚居在貴州省的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雲南苗族主要分佈在文山、紅河兩個自治州和昭通地區。大多數苗族是從明代以後從湖南,貴州遷入雲南的。 苗族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定居在湖南洞庭湖和沅江流域一帶,從事漁獵和農業生產。後經過歷代不斷遷徙進入西南地區。苗族自稱“蒙”,雲南的苗族有八個冠以“蒙”的自稱單位, ...

雲南佤族的春節習俗

  主要聚居在滄源、西盟兩縣,雙江、孟連、瀾滄、鎮康等縣亦有分佈。佤族的先民在先泰時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稱為“望蠻”、“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稱為“古刺”、“哈刺”;清初稱為“卡佤”等。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語支,有四種文言。 佤族春節習俗: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 ...

雲南蒙古族的春節習俗

  雲南蒙古族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高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是元轉初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後裔。 雲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現以農耕為主。 蒙古族春節習俗: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 ...

雲南瑤族的春節習俗

  分佈於廣西、廣東、湖南、貴州和雲南等省。雲南瑤族主要分佈在河口、金平、馬關、富寧、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陽、綠春、紅河等地。此外,勐臘、景東、江城等地也有少數分佈。歷史上。瑤族和苗族有密切的親屬關係,同源於秦漢時的“武陵蠻”部落。大約在隋代,居於現在湖南、湖北一帶的瑤族和苗族已分化成兩個族群。雲南的瑤族在 ...

雲南布朗族的春節習俗

  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勐海縣的西定、巴達山區,那裡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地之一。其餘散居在臨滄地區的雲縣、雙江、鎮康和思茅地區的瀾滄、景東、墨江等縣。唐代稱“朴子蠻”,元代稱“蒲人”,明清稱“濮滿”,“苞滿”等,這些都是同音異字的族稱。 布朗族春節習俗:春節期間開展託球活動,活潑有趣。參加者圍成圓圈,先由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