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雲南風俗

雲南風俗

  傣族的喪葬有三種:火葬、水葬、土葬。佛仰、貴族領主死後地火葬;靠瀾滄江一帶的行水葬,其他地方的一般傣族死後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風俗,人死後,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親在或子女用溫水洗屍,然後穿上新衣服。洗臉時,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釦扣在背部,以示與活人區別。穿上衣服以後再用白布裹屍,並停放於屋內。這時,全家人就開始放聲痛哭。

  寨子裡的人聽到哭聲以後,就要趕來吊幫忙。同時,要及時通知附近的親友到場。死者家的主人一般還要殺豬宰雞招待。按照過去的風俗,村寨裡無論誰家死了人,全寨就要停止生產勞動一天,不舂米,不紡線,由寨外砍回的柴禾,也不準背進寨子。停屍的新期間,要請佛爺來唸經,人們可以喝酒、跳舞作樂,史籍稱為“娛死”。

  行土葬的要制棺材。棺材是在停屍期間由村裡人幫忙備制,製作比較簡單,有的用木板釘成,有的用竹子編成。出殯時,由佛斧波佔(即宗教活動的主持者)在前引路,後跟隨直系親屬中的一男子,手執長刀和白布口袋,送殯親友不時跑上前來,讓這男子將自己所帶的葉子包飯挑破,意思是讓死者吃到親友的齋飯。其後又跟隨一直系親屬中死者的錄魂到另一個世界去跟在棺材後面的是送殯的親友。沿途要扔出一些死者生前用過的東西,作為死後的需用。

  葬地的選擇方法有這樣幾種主要形式:其一,用一個雞在屍前祝告,然後將雞蛋擲於地上,雞蛋在那裡破碎,就在那裡下葬。其二,用一根點燃的的蠟條觸地。火在那裡熄滅,就在那裡下葬。其三,用一隻瓷朝地上擲,瓷碗在那裡破缺,便是死者願意留宿的地方,大家就把他安葬在此地。每年的開門節、關門節和過年時,死者親屬要到佛寺滴水,為死者超度。

  傣族的每人村寨都有公共墓地,稱為“龍林”。並分為成年人與未成上人、“善死”與“凶死”的墓地,封建貴族和僧侶也有他們的專有墓地。有的村寨,每到清明節那天,就全寨出動,集體上山掃墓、祭拜。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夫妻雙方如有一方先死,在舉行葬禮時生者要舉行與死者斷絕關係的儀式。傳統的做法是:用繩子拴在棺材上,由老年人把繩子割斷,或帶一串檳榔、或帶一對蠟條到墳地,用刀將檳榔或蠟條砍斷。作了這些儀式後,即表不生者與死者斷絕了一切關係。

  佛爺、僧侶大都用火葬,骨灰用一瓦壇盛著,葬於寺後。

  按照傣族的風俗,凡是在外被燒、殺、溺等凶死的屍體,不能挹回本寨本家。在寨內兇互的要在當天埋葬。屬凶死的都不舉行葬儀。婦女因懷孕難產死亡,要從死者體內取出嬰兒屍體,然後分別埋葬。

雲南風俗多又怪 傣家山寨和尚談戀愛

  

  在傣族的傳統意識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時間(哪怕只有幾天)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廟)不過是他們暫時的學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樹,大青樹下也不乏美麗動人的傣家小樸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樸哨(談戀愛)的!

  在傣家山寨,你常會看到披紅掛綠的小男孩在喜氣洋洋的家人和一大幫花枝招展的小樸哨簇擁下,敲鑼打鼓地去奘房剃度——既可以抬高身份又不需要嶄斷情絲,這樣魚與熊掌可以兼得的美事,在雲南這片旖旎的風光和輕鬆愉悅的民風中成了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小和尚談戀愛”的風俗

  在傣族,每年農曆的三、四月分,便是傣族姑娘選郎、傣族小夥子求婚的季節。這個時候,傣族姑娘會把自己親自做好的黃燜雞擺到寨子的街頭,之後,她們就坐下來靜靜地等候愛情的降臨了。奇怪的是,這時的傣族姑娘在自己長長的裙子下面還藏著一隻袖珍小木凳,這便是傣族姑娘為什麼穿長裙的一個原因了。

  山寨裡若有小夥子看上了某一個賣黃燜雞的姑娘,他就會前來真誠地蹲在姑娘的面前,竭盡全力來讚美姑娘的黃燜雞,並試探著詢問這黃燜雞是否已經有人預定了。若姑娘看不上眼前的小夥子,便會藉口說已經有人預定了,但還是可以賣給小夥子,意思是要小夥子出錢把黃燜雞買走,而實際上此時的小夥子便會知趣地離開。若姑娘看上了眼前的小夥子,姑娘便會微笑著說:我的黃燜雞做的並不好,但卻是我自己親手做的,要把它送給我最喜歡的人。惟有這個時候,姑娘才會從自己的長裙裡把那個藏掖著的小木凳拿出來,讓小夥子坐下來繼續交談。待到了一定的程度,姑娘會說:這裡人多,咱們到後面的竹林裡去吧。這時,姑娘和小夥子便會雙雙進入竹林開始了自己的戀愛過程。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則會把女婿娶回家門。但是,在傣族,又是很重視男孩教育的。傣族是一個信封佛教的民族,男孩子很小就被送進佛寺當和尚,在這裡學文化,但他們學習寫的文字卻是傣文,而女孩子是進學校,學漢語。這就有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經過這樣的教育方式的傣族青年,男孩子會寫傣文而不會寫漢字;而女孩子會寫漢字卻不會寫傣文。

  傣族是個崇尚知識的民族,特別是傣族少女非常仰慕有文化的男孩。若誰家的男孩子沒有進過佛寺,學不到文化,是不會贏得姑娘的青睞的。

  在傣族,少男少女從很小就開始了談戀愛,這便有了“小和尚談戀愛”的風俗習慣。在我們去打洛的路上,在有些鄉鎮的街頭,就看到有好些很小的男孩子,身著和尚服飾,騎著腳踏車,後面帶著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頭穿行。這是一個清青春醇的愛的故事,它帶著濃濃的民族風俗,在這地處群山深處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和尚學生的生活

  地點:西雙版納勐海縣,勐遮鎮,勐遮街。

  歷史:緬寺和學校面對面地站了近半個世紀

  在校門口一眼就能望見緬寺。下午放學了。橘紅色的袈裟順著腳踏車流從學校飄了出來,四散開去,一眨眼就飄進了緬寺。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代代建緬寺。出生、結婚、死亡等各個人生階段,都離不開緬寺。傣族文化傳男不傳女,按老規矩,每個傣族小男孩在一生中最少要當和尚3個月,脫離家庭,正式在佛寺內出家修行。隨年齡增長,從小和尚成為大和尚。到了20週歲還不還俗就當佛爺,或者還俗後蓄髮娶妻。沒有當過和尚的男子被認為是“生人”,沒有取得做人的資格,被人看不起,沒有姑娘願意嫁給他。

  1949年以後,政府推行學校教育。男女都可以入學校讀書了。曼勐養村的嘎拱學校在1949年後才有。背靠著曼廣寨的緬寺有500年曆史了。文革期間,緬寺被毀,和尚還俗。1979年以後又恢復了。

  勐遮全鎮有87座緬寺。根據最新統計結果,有和尚621名(受不定期還俗影響,和尚的數目不固定),在學校裡讀書的小和尚有347個。他們既是和尚又是學生,學校稱他們為“和尚生”。嘎拱學校有13個初中班669人,其中有和尚生84人。

  近幾年普及義務教育,州教育部門出臺了規定,小孩讀完小學才有資格升和尚(傣族稱當和尚為“升”)。七八歲披著袈裟的小和尚生,以前在校園裡隨處可見,現在少有了。

  和尚生們過著緬寺和學校的雙重生活。每天除了在學校上課,還要服侍佛爺,隨佛爺誦經、清掃佛寺,輪流到寨子裡去化緣。學校活動和佛事活動經常產生衝突,“緬寺一有活動,小和尚就要請假,期間落下的課等還俗後也很難補回來了。”這時候只能由校領導和緬寺的佛爺商量解決,在學校複習考試期間向學校這邊靠攏。重要的佛事活動期間小和尚回緬寺。“有的人為了不耽誤學習,就在暑假期間去當和尚,正好過關門節(關門節從每年的7月到9月),開學不久就可以還俗啦。”

  

  升和尚升佛爺儀式

  播帕即升和尚。虔誠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傣族,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傣語稱為“播帕”的佛事活動,將適齡出家修行的男童送入佛寺,在佛主像前誦經受戒,正式出家修行。

  俗人出家升為和尚,要舉行隆重的出家儀式。準備出家當和尚的男童,要預先到佛寺內當一段時間“科永”(預備和尚),學習佛教禮儀,接受修行前的教育。在正式出家前夕,聘請一位傣語稱為“波臥”的教父,由教父為其置辦一套黃布袈裟,一頂小圓帽和出家修行必需的用具。至全寨舉行播帕佛事活動之日,“波臥”便把“魯皎”(意為寶貝兒子,即準備出家的男童)接到家中,舉行家宴,對其表示祝賀,將所置的袈裟,圓帽等禮品送給“魯皎”,將“魯皎”打扮一新。讓“魯皎”騎上高頭大馬,或背上“魯皎”(近代有坐拖拉機或摩托車者),由親戚、長輩簇擁著送進佛寺,集體在佛祖像前誦經受戒,升為小和尚,正式出家修行。

  小和尚在佛寺內一邊學習傣文,一邊接受教規、教義教育。當學會傣文,能熟練誦唸《爹特》經時,由寺內佛爺為其誦經晉升為大和尚。大和尚除自己鑽研、抄寫佛經外,還要教小和尚傣文,指導小和尚誦經。年滿二十歲以後,如果不違犯教規、戒律,對佛教佛經鑽研較有成效,經本寺大佛爺認可,可晉升為小佛爺。小佛爺要認真學習有關佛爺的修養、戒律和佛經,熟讀佛教理論,按佛教理論認真修行,等待晉升機遇,至本寺大佛爺空缺時,經中心佛寺主持祜巴認可,可升為大佛爺。大佛爺年過四十歲,德行高、精通佛教經典者,經信徒推薦,當地召勐(土司)認可後,可以晉升為祜巴。祜巴之上還有沙彌、桑卡拉扎、松溜、阿嘎牟尼、帕召祜等可逐級晉升。

  從大和尚晉升佛爺,必須在中心佛寺的“波蘇”內誦經,舉行晉升儀式,將黃布袈裟更換成長方七塊,橫方九塊拼縫的袈裟,這種袈裟,傣語稱為“帕拉納”。每次晉升都要舉行晉升儀式,更換不同規格的袈裟,食具、用具,信徒還要向晉升者朝拜,從佛爺晉升為祜巴,袈裟應更換為長十一塊,寬九塊的大袈裟,晉升的等級越高,儀式越隆重。

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

  你瞭解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嗎?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有什麼特點?相信還有很多人不瞭解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下面為大家介紹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

  雲南元陽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陽曆,一年中要過兩次年。

  彝族太陽曆將一年分為10個月。每月以鼠日為一個月起頭,12屬相迴圈3次,在豬日終結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為過年日,不計算在10個月之內。大年在每年夏至日,過三天。第一天為接祖日,第二天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過兩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閏年加祭祖日過三天。

  元陽縣彝族與漢族交往多起來後,也與漢族一起過春節,但仍然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點。春節前三天內,家家殺年豬。屋裡屋外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門前栽松樹,大小門頭、灶前廄旁都插上松枝,祝願來年生活美滿幸福。年三十晚上不在別人家過夜,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全部還清。

  除夕之夜,嚴禁說不吉利的話,不準惡言穢語,不準打妻子小孩。父親或長子率領全家老小,用托盤託著酒、肉、飯、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水、日、月、龍、灶獻祭,然後又向門、柱、水缸、畜廄、大農具一一獻祭。全家入席後,將飯菜每樣取一點放到門外給無家可歸的野鬼。然後盛一碗飯給狗,傳說第一次洪水年裡莊稼全被淹死了,是狗從天神那裡討回了五穀種子,所以年節首先慰勞狗。等狗吃飽了,然後全家才吃年夜飯。

  正月初一早上,雞剛打鳴,天還未亮,各家男子就鳴槍放炮,到水井祭祀水神,爭取第一個取回新水。天剛剛放亮,全家已經起床,穿上節日盛裝迎接財神,然後做湯圓獻祭各路諸神。再做一個湯圓貼在小孩子腦門上,表示孩子又長了一歲。元陽彝族把正月初一稱作“女皇日”,婦女不作或少作家務,做菜做飯全由男人操辦。飯甄子無論有多大,飯都要蒸得滿滿的,表示糧食全年有餘。初一全天都不動刀斧,不出寨門,不出門作客,不到菜園取菜。初二、初三才開始走親訪友,女人帶著孩子回孃家。

  木刻“請柬”邀親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日,獨龍族語叫“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節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準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選擇好吉日,就開始過年。

  獨龍族居住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流域,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選定過年的吉日後,各家都邀請親友一起來過年。他們在特製的木條上刻上缺口,這就是“請柬”,派人送往邀請的村寨。木條上刻了幾個缺口,就表示再過幾天后要舉行儀式,慶祝年節。接到木刻“請柬”的人,要帶上各種食物,前往致意祝賀。賓主相見,要共同飲一筒水酒,相互對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著客人歡聚一處,圍著篝火,一面品嚐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鍋莊舞”,共同慶賀一年一度的豐收。男子一邊祝詞,一邊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拋入懸掛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禍福,碗口朝上為吉兆。

  “女兒國”女人忙

  “女兒國”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節叫“庫詩”,即新的一年。摩梭人過春節,意味著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萬物,這是“女兒國”裡婦女最忙碌的時候。

  摩梭人保留著的母系社會,至今還實行以感情為唯一基礎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在摩梭人中,母親的權威最高,因此被稱為“女兒國”。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紀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親主持家政,全家每個人的收入都交給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過年前一個月,主持家政的婦女就要為全家每人買新衣褲,每人至少一套。接著,婦女們開始釀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節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準備齊。因為,按照摩梭人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動用繩子,否則新的一年會遇到蛇。臘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婦女都從屋頂屋角到門縫鋪下,進行徹底清掃。女人給孩子理髮洗澡,換上乾乾淨淨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剛剛來臨,摩梭婦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邊背水,這叫“爭頭水”。誰起得最早並爭到頭水,意味著這家人在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財源茂盛。所以婦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邊泛白時候,爭先恐後來到山泉溪流邊。水揹回來後,主婦準備好早餐,全家祭鍋莊,向祖宗和老人磕頭。太陽出山,母親帶著孩子,背籮裡裝著豬膘、茶葉、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緣的各個家庭組成一個氏族)的長者家拜年。中國#萬年曆www.wannianli8.com

  過完大年就成人

  對於年滿十三歲的普米族孩子來說,過大年對他們特別重要。因為過大年要為他們舉行“穿褲子”“穿裙子”禮,以後他們就是成年的小夥子、小姑娘了。

  過大年是雲南普米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滿了十三歲的孩子們,按照性別各自團聚在一起,通宵作樂,告別可愛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雞高唱,東方吐白,他們立即回到自己家中,準備參加專為他們舉行的成年儀式。家裡人根據要舉行成年禮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在火塘邊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糧食和一隻豬膘。豬膘是將殺好的豬掏空內臟、抽去骨頭,在豬肚子裡抹上花椒、鹽巴後風乾作成的,是普米族和摩梭人的特有食品。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繡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才算結束。

  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透過以上對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的詳細介紹,相信你對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有了更深入地瞭解。


雲南立夏節的風俗 雲南立夏的風俗有哪些

  雲南立夏節的風俗   1、特色文娛演出:除唱滇戲、花燈外,還有耍龍、舞獅、跑驢、民族歌舞等各種文藝節目的表演。   2、熱鬧的集會:屆時,澄江以及呈貢、晉寧、昆明等地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群眾數萬人相邀前來聚會,西龍潭近旁的山腳、路邊還搭起臨時綵棚、攤點,買賣土產百貨、食品茶水,十分熱鬧。   3、送銅牌: ...

雲南過年風俗有哪些?

  1、西雙版納州   西雙版納州除了傣族,還有其他少數民族。布朗族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勐海縣的西定、巴達山區,那裡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地之一。春節期間,許多地方都會開展託球活動,活潑有趣。參加者圍成圓圈,先由一人將一隻用竹片做成的小球託上空中,然後按順序接球,並用手心將球託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罰唱一首歌。 ...

雲南過年風俗有哪些

  掛甘蔗、鋪松毛、吃長菜、餌塊、聚財、挑“聰明水”。   1、掛甘蔗   春節前夕,雲南各地的農貿市場和年貨街上,一根根甘蔗堆成了小山,對比挑選之後人們都會買上兩根或者扛起一捆回家。甘蔗尾部要帶點根鬚,頂上長長的綠葉也不能去掉。到除夕夜十二點時,要把甘蔗根朝上葉朝下放在門後,表示“翻梢”,預示著一年更比一年 ...

雲南的春節風俗有哪些

  雲南的春節風俗有掛甘蔗、鋪松毛、吃長菜和餌塊、聚財、挑“聰明水”、景頗族小夥子們的射擊比賽等,而且掛甘蔗的甘蔗尾部要帶點根鬚,頂上長長的綠葉也不能去掉。到除夕夜十二點時,要把甘蔗根朝上葉朝下放在門後,表示“翻梢”,預示著一年更比一年高,兩根甘蔗代表好事成雙,甘蔗又象徵著步步高昇和新的一年從頭甜到尾,隨著時 ...

雲南風俗和特色

  風俗與特色如下:   1、把竹筒當鍋煮飯賣;   2、用牛奶做成扇子賣;   3、過橋米線人人都喜愛;   4、把米飯粑粑叫餌塊;   5、談情說愛用歌代替;   6、新娘戴墨鏡;   7、小孩出門男人帶著;   8、小和尚可以談戀愛;   9、石頭洞裡有村寨,蔗風避雨,天然石洞是最好的處所;   10、 ...

雲南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炒蠶豆、包粽子、插艾葉、繞綵線、彝族楊梅會等。   1、炒蠶豆: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將蠶豆浸泡至發芽,待端午節這天經過煮熟來吃,或是在用油炸後食用,酥脆可口,寓意著莊稼將獲得好的收成。   2、包粽子:端午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大人小孩會聚在一起包粽子、擇豆芽。餐桌上,除了粽子,還有紅雞蛋、鹹鴨蛋、大蒜、煮豆 ...

奇特的風俗習慣!雲南十八怪是什麼

  雲南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決定了當地的獨特的風俗習慣,與飲食條件,形成了多彩的民族風情,產生了許多與眾不同的奇異現象,聞名而來的遊客也被這奇異的現象所吸引。那麼在雲南文化中,雲南十八怪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還想要了解》》仰韶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雲南十八怪順口溜   你說奇怪不奇怪,雲南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