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臺家用電磁爐1957年誕生於德國,官方沒有說明具體是誰發明了電磁爐。1972年,美國開始生產電磁爐,20世紀80年代初電磁爐在歐美及日本開始熱銷。電磁爐的原理是磁場感應渦流加熱。即利用電流透過線圈產生磁場,當磁場內磁力線透過鐵質鍋的底部時,磁力線被切割,從而產生無數小渦流,使鐵質鍋自身的鐵分子高速旋轉併產生碰撞磨擦生熱而直接加熱於鍋內的食物。
第一臺家用電磁爐1957年誕生於德國,官方沒有說明具體是誰發明了電磁爐。1972年,美國開始生產電磁爐,20世紀80年代初電磁爐在歐美及日本開始熱銷。電磁爐的原理是磁場感應渦流加熱。即利用電流透過線圈產生磁場,當磁場內磁力線透過鐵質鍋的底部時,磁力線被切割,從而產生無數小渦流,使鐵質鍋自身的鐵分子高速旋轉併產生碰撞磨擦生熱而直接加熱於鍋內的食物。
他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經典電動力學的創始人,統計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1831年6月13日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879年11月5日卒於劍橋。
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核心思想是:變化的磁場可以激發渦旋電場,變化的電場可以激發渦旋磁場;電場和磁場不是彼此孤立的,它們相互聯絡、相互激發組成一個統一的電磁場。麥克斯韋進一步將電場和磁場的所有規律綜合起來,建立了完整的電磁場理論體系。這個電磁場理論體系的核心就是麥克斯韋方程組。
有“港島四大才子”之稱的蔡瀾,講飲、講食、講玩一樣揮灑自如,擁有“粉絲”無數。讓我們一道沉浸在蔡瀾妙趣橫生而又見解獨到的“食壇”中。
正如星洲沒有星洲炒米一樣,海南並沒有海南雞飯。
我到海南島到處找,找不到,問海南島的本地人,他們卻說:“有呀!”但給我吃的,卻不是我印象中的海南雞飯。那麼海南雞飯到底是誰發明的呢?追溯起來,應該歸功於新加坡“瑞記”餐廳的老闆莫履瑞這個人。莫履瑞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從海南島到新加坡,以賣雞飯為生,他與一般小販不同,用雙手提著兩個竹籠:一個裝雞,一個裝飯,圓圓胖胖的飯球頗有特色。如今,東南亞各地都出現海南雞飯,在國際酒店的咖啡廳或房間服務中,海南雞飯更和雲吞麵、印尼炒飯等被列入“亞洲特色”的菜牌中。
但是,現在市面許多食肆中所謂的海南雞飯,只不過是普通的白斬雞和白飯,其實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真正的海南雞飯,做法並不簡單。製作海南雞飯,要用大量的連皮大蒜和生薑在油中炸一炸,再將一把蔥捲起來,以及馬來人叫“馬蘭”的香葉,一起塞進雞肚子中。
然後再煮一大鍋水,水開後加入一匙鹽;水再開,再加鹽,憑經驗決定水的鹹度。雞外皮抹上一層鹽,把雞放入湯中,燙5分鐘,撈起,過冷水河,水再開時,再燙一次。要看雞的大小,來決定燙煮的次數,不能默守陳規。最後把雞掛起風乾。燙過雞的水錶面浮著一層雞油,用它放入鍋中炸香乾蔥,再把米放入鍋中炒一炒,炒過的米放入另一個鍋中煮,煮飯的水也是用剛才燙雞的湯。用一半湯煮飯,另一半留著,加入高麗菜和冬菜一起煮,成為配湯。
用雞湯煮出來的飯,一粒粒獨立成形,還包著一層雞油,發出光彩,此飯方能稱得上正宗。吃時淋上醬油,單單是白飯,不吃雞肉,已是天下美味,無處覓。偶爾在飯中吃到炸得略焦的幹蔥粒,更香。
到食肆吃海南雞,點這道菜一般都是半隻雞或一隻雞,斬件上桌,碟底鋪有黃瓜片,有時覺得黃瓜比肉更好吃。
而雞肉是在什麼狀況之下最完美的呢?就是,絕對不能全熟。全熟的肉就像是爛布,完全吃不出雞的香味;要骨頭周圍的肉略微桃色,雞的骨髓還是帶著血的,才算合格。懂得吃海南雞的人,最享受那層皮。當今流行所謂的雞皮不肥不好吃,皮和肉之間有一層喱狀的膠汁最上乘。當時不知道什麼叫膽固醇,也沒有汙染,吃雞的皮,吸雞骨中的髓,大樂也。
如果嫌肉不夠,可多叫一碟雞雜,裡面有雞心、雞肝和雞腎、雞腸等,蘸著醬油吃,也是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