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降解反應:醯胺與次氯酸鈉或次溴酸鈉的鹼溶液作用時,脫去羰基生成伯胺,在反應中使碳鏈減少一個碳原子,這是霍夫曼所發現制胺的一個方法,其過程比較複雜,其歷程如下:
1、醯胺的滷代,即氮原子上的氫被鹵素取代,得到N滷代醯胺的中間體;
2、在鹼作用下,脫去鹵化氫,得到一個缺電子的氮原子,醯基氮烯很不穩定,容易發生重排;
3、烷基帶著一對電子轉移到缺電子的氮原子上,生成異腈酸酯;
4、異腈酸酯的水解反應,即異腈酸酯在鹼性水溶液中很容易脫去一氧化碳而生成伯胺
霍夫曼降解反應:醯胺與次氯酸鈉或次溴酸鈉的鹼溶液作用時,脫去羰基生成伯胺,在反應中使碳鏈減少一個碳原子,這是霍夫曼所發現制胺的一個方法,其過程比較複雜,其歷程如下:
1、醯胺的滷代,即氮原子上的氫被鹵素取代,得到N滷代醯胺的中間體;
2、在鹼作用下,脫去鹵化氫,得到一個缺電子的氮原子,醯基氮烯很不穩定,容易發生重排;
3、烷基帶著一對電子轉移到缺電子的氮原子上,生成異腈酸酯;
4、異腈酸酯的水解反應,即異腈酸酯在鹼性水溶液中很容易脫去一氧化碳而生成伯胺
1、霍夫曼降解反應:醯胺與次氯酸鈉或次溴酸鈉的鹼溶液作用時,脫去羰基生成伯胺,在反應中使碳鏈減少一個碳原子,這是霍夫曼所發現制胺的一個方法,其過程比較複雜,其歷程如下:
2、醯胺的滷代,即氮原子上的氫被鹵素取代,得到N滷代醯胺的中間體;
3、在鹼作用下,脫去鹵化氫,得到一個缺電子的氮原子,醯基氮烯很不穩定,容易發生重排;
4、烷基帶著一對電子轉移到缺電子的氮原子上,生成異腈酸酯;
5、異腈酸酯的水解反應,即異腈酸酯在鹼性水溶液中很容易脫去一氧化碳而生成伯胺。
1、三幕嚴肅歌劇(或稱正歌劇)《霍夫曼的故事》,是奧芬巴赫唯一未完成的歌劇。後來由他的知己吉羅( 1837一1892)把未完部分補筆後演出,而且大獲成功的作品,現在依舊在各地歌劇院上演不衰。
2、這部歌劇最富趣味的是,各幕的故事內容都很怪誕、荒唐,結構也很特別,前所未見。它的形態是附有序幕、尾幕的三個奇妙戀愛故事。
3、但是在史坦版的總譜上,卻編成四幕五場,而短小的尾奏則當作第四幕第二場。由於此劇在寫作當初是以喜歌劇形式作曲的,所以是加入說白的編號歌劇——情況跟比才的《卡門》一樣。可是後來吉羅卻把這些部分都改成宣敘調,也就是現在大家熟悉的是改寫後的樣式。
4、此劇取材自1851年在巴黎奧德翁劇院首演的戲劇《霍夫曼的幻想故事》(五幕),這是由巴爾比葉(l822一1901)和卡雷(1819―1872)根據德國浪漫派作家E.T. A.霍夫曼(1776―1822)的幾部小說,尋找自由的題材改寫而成。奧芬巴哈為了把這部戲劇寫成歌劇,鞭策已經有病的身體埋首於作曲中。在變更若干的原劇情節後,改寫成歌劇用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