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哲理是:自然萬物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都有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滅亡,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能轉移的。
2、這句詩出自於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在淳熙二年和淳熙三年之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一職,他經常在湖南、江西等地巡迴往復,在他來到造口後,俯瞰這流逝的江水,內心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這兩句詞的意思是,青山擋不住江水,江水最終還是會向東流去。
1、“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哲理是:自然萬物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都有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滅亡,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能轉移的。
2、這句詩出自於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在淳熙二年和淳熙三年之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一職,他經常在湖南、江西等地巡迴往復,在他來到造口後,俯瞰這流逝的江水,內心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這兩句詞的意思是,青山擋不住江水,江水最終還是會向東流去。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不是對聯,而是詩句,出自《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其是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江途經造口時所作的詞。此詞寫作者登鬱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遠望,“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家國淪亡之創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全詞對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瘟不火,以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畢竟東流去。出自宋代辛棄疾的作品《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全文: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譯文:鬱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難之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還是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悲鳴。
賞析: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鬱孤臺與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詞中的鬱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鬱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唐李勉為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餘雖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闕一也。’改鬱孤為望闕。”清江即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