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青鳥不傳雲外信出自哪裡作者是誰

青鳥不傳雲外信出自哪裡作者是誰

  1、出自《浣溪沙》

  2、作者是李璟。

  3、全詞: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4、作者簡介:南唐中主李璟公園916年到公園961年,初名景通,曾更名為瑤,字伯玉,徐州人,李昪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李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意思

  1、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

  2、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3、這是一首傷春詞、春恨詞。此詞借抒寫男女之間的悵恨來表達作者的愁恨與感慨。上片寫重樓春恨,落花無主;下片進一層寫愁腸百結,固不可解。有人認為這首詞非一般的對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後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李璟借小詞寄託其彷徨無措的心情。全詞語言雅潔,感慨深沉。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意思

  1、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兩句的意思是是:不見青鳥傳遞遠在天涯的親人的音信,只看到春雨中丁香空結的花蕾,令人惆悵。這兩句詩出自五代·南唐·李璟《攤破浣溪沙》。

  2、原文: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3、譯文:捲起珍珠做的簾子,掛上簾鉤,在高樓上遠望的我和從前一樣,愁緒依然深鎖。風裡的落花那麼憔悴,誰是它的主人呢?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我回頭眺望暮色裡的三峽,看江水從天而降,浩蕩奔流。


青鳥中信的意思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意思是青鳥無法傳遞遠方思念的人兒的一點兒訊息,那綿綿的春雨中綻開的丁香花蕾可是一團團結成的愁怨。   出自《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主李璟的作品。   作品原文: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

人財兩空出自哪裡作者

  人財兩空出自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六:他有偌多的東西在我擔裡,我若同了這帶腳的貨去,前途被他喊破,可不人財兩失;   人財兩空:人和錢財都無著落或都有損失,其近義詞有:人財兩失、雞飛蛋打等;其反義詞為兩全其美;   兩全其美:全,顧及、成全;美,美好;指做一件事顧全到雙方,使兩方面都得到好處。 ...

多行義必自斃出自哪裡

  1、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2、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 鄭武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援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後 ...

墜青雲之志出自哪裡

  不墜青雲之志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放棄自己的凌雲之志。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文章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 ...

孤必有鄰出自哪裡哪本書

  “德不孤,必有鄰”出自孔聖先賢在《論語.里仁》篇中的章句,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德”是目光直射之意,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光明正大的品德,能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德是積極的,是和諧的基礎,這樣人身心靈和諧就越接近自然也就越健康。有的人是把“德不孤”當成“必有鄰 ...

寒無以知松柏出自哪裡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不經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無法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不經過艱難的考驗,無法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 ...

多行義必自斃出自哪裡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思為壞事幹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全文: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