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出自《論語.鄉黨第十》
2、原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3、〖解釋〗厭:此處為“滿足”,另一種解釋為“厭惡”、“討厭”;膾:“細切的肉”。糧食舂(chōng)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食:此處做名詞“食物”,後古文中“食”多做動詞“吃飯”或者“吃某種東西”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指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春秋時期,被人們稱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講究,他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陳舊或變味,魚肉不新鮮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過米麵的數量,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
孔子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陳舊或變味,魚肉不新鮮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過米麵的數量,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孔子生活的年代,在中國飲食文化發展中雖然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堪稱飲食文化的奠基期,但就其烹調工具、方法、食品結構、飲食習慣和風格來看,還是低階和粗糙的.不難看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真正涵義,主要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飲食時,應選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時要儘可能精細,這樣才能達到盡仁盡禮的意願。
1、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出自《論語.鄉黨第十》
2、原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3、〖解釋〗厭:此處為“滿足”,另一種解釋為“厭惡”、“討厭”;膾:“細切的肉”。糧食舂(chōng)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食:此處做名詞“食物”,後古文中“食”多做動詞“吃飯”或者“吃某種東西”
1、德不孤必有鄰出自《論語 里仁》篇。原文是: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2、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德之人並不孤單,必然有人與他相伴。所謂“德”,這裡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會感到孤單。
3、“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意味著,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我們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邊的人剛開始的時候會 ...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出自荀子《勸學》。荀子是戰國時期知名思想家、文學家,他在《勸學》中,準確與清晰的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主要涉及學習的重要性,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方法和問題。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中心思想則表達了學習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必須要經歷漫長的摸索與學習,一步一步達到心中所要 ...
1、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指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這句話的原文並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習慣說》 劉蓉(清) 《後漢書》中第五十六章《陳王列傳》 《孟子》中也有記載。
2、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 ...
1、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出自《荀子·天論》。
2、這句話的意思是大自然的執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三皇五帝堯的聖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變。《荀子·天論》的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有其客觀規律,和人事沒有什麼關係。其主要思想是,社會是清明富足還是動盪飄搖,也全是人事的結果,和自然界沒有 ...
1、不是雪中須送炭出自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大雪送炭與芥隱》。
2、《大雪送炭與芥隱》全文:無因同撥地爐灰,想見柴荊晚未開。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3、雪中送炭,漢語成語,意思是指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
該句的意思是:言語不誠實的人,做事也不會有成果。
《墨子》是戰國百家中墨家的經典。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涉及哲學、邏輯學、軍事學、工程學、力學、幾何學、光學,先秦的科學技術成就大都依賴《墨子》以傳。現存《墨子》一書,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宋朝 ...
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一個成語,出自《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思是壞事幹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不義:違反正義的事。斃:撲倒,倒下去。
《左傳》,相傳為左丘明著,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