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譯文
河邊春草青青,連綿不絕伸向遠方,令我思念遠行在外的丈夫。遠在外鄉的丈夫不能終日思念,但在夢裡很快就能見到他。
夢裡見他在我的身旁,一覺醒來發覺他仍在他鄉。他鄉各有不同的地區,丈夫在他鄉漂泊不能見到。
桑樹枯萎知道天風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鄉的遊子各自回家親愛,有誰肯向我告訴我丈夫的訊息?
有位客人從遠方來到,送給我裝有絹帛書信的鯉魚形狀的木盒。呼喚童僕開啟木盒,其中有尺把長的用素帛寫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讀丈夫用素帛寫的信,信中究竟說了些什麼?書信的前一部分是說要增加飯量保重身體,書信的後一部分是說經常想念。
2、原文:飲馬長城窟行
【作者】佚名 【朝代】漢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1、原文: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2、譯文: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城牆彷彿將要坍塌;我軍嚴待以來,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秋色裡,響亮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鬱悶低沉。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1、原文:雜說四·馬說
【作者】韓愈【朝代】唐代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翻譯: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僕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餵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麼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餵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1、譯文: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湖水漲潮時剛好與堤齊平,白雲在天空的低處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隻早出的黃鶯爭著飛上向陽的樹,不知誰家新來的燕子正銜著春泥在築巢。一些多彩繽紛的春花(野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愛漫步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欣賞得不夠,就再去看 ...
1、《馬說》字詞翻譯
(1)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3)而:錶轉折。可是,但是。
(4)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故:因此 。 雖:雖然。名:名貴的。
...
以馬開頭的成語如下:
1、馬到成功:形容工作剛開始就取得成功。
2、馬不停蹄:不停頓的向前走。
3、馬革裹屍: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4、馬耳東風:比喻把別人的話當做耳邊風。
5、馬空冀北:比喻執政者善選賢才,無所遺漏。
6、馬瘦毛長:比喻人境遇窮困,就會顯得精神不振的樣子。 ...
夜晚我到潯陽江頭送別客人,楓樹、蘆荻被秋風吹得發出颯颯聲響。
我和客人下馬在船上餞別設宴,舉起酒杯想要飲酒卻無助興的音樂。
酒喝得不痛快更傷心將要分別,臨別時茫茫江水中浸著一輪冷月。
忽然聽見江面傳來陣陣琵琶聲;我忘卻了迴歸客人也不想動身。
尋著聲源輕聲詢問彈琵琶的是誰?琵琶停了許久卻遲遲 ...
1、譯文:八方的氣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內的風雨形態不一。海邊的貧民多麼艱苦啊,平時就住在野外的草棚裡。妻子和兒女像禽獸一樣生活,盤桓在險阻的山林裡。簡陋的柴門如此冷清,狐兔在房屋周圍自在地行走毫無顧忌。
2、作者對勞動人民生活的同情。全詩採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的手法,使邊海貧民悲慘的生活圖景躍然紙上, ...
1、譯文: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裡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裡的墨汁都結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鬆讀書。抄寫完畢後,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於是我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後,我更加仰慕古 ...
1、《司馬光好學》翻譯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時,別的兄弟會背誦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馬光卻)獨自留下來,專心刻苦地讀書,一直到能夠背的爛熟於心為止。(因為)讀書時下的工夫多,收穫大,(所以)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 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