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獻記載,春節吃餃子這種習俗在明代已經出現,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已經被固定下來,中國人很注重界限,在辭舊迎新這個界限,應該搞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在這個時候吃餃子,由於餃子和“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很多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中國人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一吃餃子這麼個習俗, 對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說,在除夕夜裡,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薄薄的餃子裡,飽含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吃餃子這種習俗在明代已經出現,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已經被固定下來,中國人很注重界限,在辭舊迎新這個界限,應該搞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在這個時候吃餃子,由於餃子和“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很多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中國人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一吃餃子這麼個習俗, 對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說,在除夕夜裡,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薄薄的餃子裡,飽含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
風俗如下:
1、餃子與交子諧音,餃子命名取更歲交子之義。餃子是重要的賀歲美食,農曆大年初一零點是吃餃子的正點時刻。等農曆新年零點鐘聲敲響放過賀歲鞭炮後,互道新年祝福,歡歡喜喜吃餃子,寓意喜慶團圓,吉祥如意。
2、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3、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潮溼、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入伏的時候,恰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上品,所以北京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冬至有哪些風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冬至風俗:
經過數千年發展冬至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這就是冬至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