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香港民間的“太平洪朝”習俗與祭祀活動儀式

香港民間的“太平洪朝”習俗與祭祀活動儀式

  “太平洪朝”是粉嶺圍彭氏在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日舉行的大型宗族性祭祀活動。於該活動開始之前,彭氏族人會先進行“點燈”儀式,但每年舉行的日期並不固定。要視乎擇日的結果。雖然如此,舉行日期不得遲於該月的十五日。

  開燈

  神棚入囗的頂部懸掛了一盞大花燈,在所舉行日期早上開始燃點,直至十六日,“朝首送燈”,分油燈為止。“燈”即“丁”取其諧音;“點燈”即“添丁”之意,村民都希望人丁昌旺。丁是指男丁,戶主會抱著去年新生男丁集合在神棚於開燈時朝拜三聖,以感謝神恩。他們當然也希望以後都得到神的眷顧而使子孫一直昌盛繁衍。

  貼平安符

  朝首在清晨逐戶貼上平安符,以保家宅平安。朝首是由已婚男性擔任的,在結婚之年登記輪序,粉嶺每次太平洪朝例有八名朝首。若朝首已移往外地或身體健康有問題而不能出席,可以由其兒子或親人代替。

  虔拜

  喃嘸領朝首向神朝拜。

  搶雞毛

  在正圍前空地進行,雞毛是從一隻生雞(未經閹割的雄雞)身上拔下的,約拔取七、八撮,從圍門的圓孔擲下,村民就在下面搶奪,奪得雞毛為之吉利。據父老說以前搶雞毛是很熱鬧的,既有已婚的戶主,也有青少年,現在卻只得十數箇中年以上的村民搶奪,場面較冷清。父老還說只有彭氏族人取得雞毛才是吉利,若是外姓人奪得就會變成災兇。

東鄉族開齋節的習俗與傳統活動

  不同民族間的傳統節日也是有所不同的,東鄉族的重要節日之一是開齋節。開齋節始於伊斯蘭教紀元第二年,開齋節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在穆斯林習慣用阿拉伯語稱呼為“萊麥丹”月,“萊麥丹”是練的意思,即練思想、練意志、練身體,也稱“齋月”。那麼一起走進東鄉族文化詳細瞭解當地的開開齋節吧。

  伊斯蘭教教歷9月是戒齋的月份,9月因此稱之為齋月。齋月中,穆斯林白天不飲不食,不準說汙言穢語,夜間飲食,稱為“封齋”。伊歷10月1日開齋,舉行慶祝活動,稱為開齋節,或稱“爾德節”。

  開齋節的一天,男人們除了去清真寺聚禮以外,還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唸經祈禱,悼念亡人。鄰里間相互上門做“撒拉姆”,互相問安。婦女們則在家裡炸好油香、油裸、饊子分送親友,互相拜節問候,這樣慶祝三天,非常隆重。

  節前,人們要粉刷房屋,打掃庭院及街巷、廁所,理髮洗澡,並把清真寺裝飾一新。同時趕製節日服裝,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清晨,成年男子沐浴淨身,身著新衣或潔淨服裝,聚集在清真寺會禮。會禮結束,或由阿訇率領集體遊墳,或各家各戶上墓地念經祈禱,悼念亡人。

  之後,人們前往各親友及鄰里家互道“色倆目”問安,互贈油香、饊子、油等,表示拜節祝賀。一般中年婦女在家待客,年輕夫婦、未婚女婿要在節日的第一、二天帶上禮品前去岳家給岳父母拜節。許多青年還在節期舉行婚禮。這一天,富裕的東鄉族穆斯林,要交付一定數額的開齋捐,施散於貧困的穆斯林。

  開齋節必須以伊斯蘭的方式慶祝,活動的主題應當是時刻記念真主和學習穆聖。爾德節不是民族文化的節日,也不許可把爾德節降格為地方或少數人群的娛樂活動。民族節日活動的目的是尋求歡樂、節日休息、互相送禮、藉機會吃喝,但是,爾德節日必須是以崇拜真主,記念穆聖為核心的內容,非此就沒有資格稱作是爾德節,那是偽爾德節;

  如果排除了加強信仰的目的,爾德節被徹底篡改了性質,那麼,偽爾德節不是把穆斯林引向光明,而是引向罪惡。因為,偷樑換柱轉移目標的偽爾德節不敬畏真主,偏離了主道,任何邪惡的行為都可能發生。

拉祜族春節習俗與民俗活動

  春節是全球華人的共同節日,包括我國各個少數民族。對於拉祜族來說,春節是非常盛大的節日,民俗活動也很多,比如打掃衛生、搶新水、請年神、狩獵祭祀等,人們歡歡樂樂過春節,共享節日的喜悅。現在,我們就走進拉祜族文化,看看他們如何過春節。

  拉祜族的春節稱為“擴”,分為大年和小年,時間與漢族春節相同。正月初一至初四為大年,又叫“女人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日為小年,又叫“男人年”。傳說遠古過年,男子外出打獵,來時年已過完,為了慰勞男子,重過一次年,是為小年。

  拉祜族對春節極為重視,從上一年的臘月二十四日就開始準備過年,打掃衛生、清洗衣物。除夕之夜,人人洗澡,家家舂糯米粑粑。初一清晨雞叫後,家家戶戶便在槍炮聲中到山泉邊、水井旁搶“新水”。據說,誰家最先搶到“新水”,誰家當年的穀子就會先熟,且事事如意。“新水”搶回來後,要供於神龕上祭神敬祖,給老人洗手。接著將糯米粑粑烤熟,先敬傳說中的英雄扎怒扎別,再分別獻給牛、農具以示慰勞。

  初一這天,活動限於寨內進行,主要的活動是到寨子東面的山崗上請年神。初二至初四,親友間帶酒、糯米粑粑、豬肉等相互拜年,老人接過年禮後,要給拜年者拴紅線祝福。出嫁的女兒亦攜女婿回家拜年。大年初五,全寨男子集體外出打獵,出發前,要舉行狩獵祭祀活動。正月十二日是滿年,全寨人將年神送回到山崗上,夜裡在村寨廣場歡跳蘆笙舞,第二天開始生產勞動,春節結束。


香港民間的“搶包山”習俗

  長洲搶包山復現民俗祥和   二○○五年五月十六日凌晨零時,全港市民都可以從電視直播中看到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的熱鬧鏡頭。   五月十五日,整個長洲己熱鬧非常,全日吸引了逾二萬名市民及遊客到場,令這個平日寧靜簡樸的漁村小島成了全城熱點;其中,白天的飄色巡遊美輪美奐、最具特色,晚上的“搶包山”更將整個活動的 ...

香港民間春秋二祭時的“太公分豬肉”習俗

  太公分豬肉,有“祖先賜食”的意思,通常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即所謂春秋二祭)之祭祖儀式後於祠堂舉行,至今仍盛行於新界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鄉村。   隆重的祭祖儀式由族長帶領完成後,村內德高望重之人會將豬肉分給年滿六十一歲的年長男丁和去年出生的男嬰,表示福廕及庇護已由祖先帶到各家,所得的份量並會詳細地記錄下來 ...

香港民間習俗斬雞頭

     斬雞頭又叫 燒黃紙 ,是曾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種民間發毒誓的形式。   儀式開始,訴訟雙方跪在神案前,而對神像,點燃香燭,頂禮膜拜。然後,雙方手執一張黃紙,上面寫著賭咒誓言,他們高聲吟誦誓言, 清心直說,並無虛言 、 若有戲言,不得好死,斷子絕孫 之類。接著,廟內執事取出早已準備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雞一 ...

斬雞頭—香港民間習俗

  斬雞頭又叫“燒黃紙”,是曾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種民間發毒誓的形式。   儀式開始,訴訟雙方跪在神案前,而對神像,點燃香燭,頂禮膜拜。然後,雙方手執一張黃紙,上面寫著賭咒誓言,他們高聲吟誦誓言,“清心直說,並無虛言”、“若有戲言,不得好死,斷子絕孫”之類。接著,廟內執事取出早已準備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雞一隻,一 ...

民間正確的掃墓方法拜墓開運方式

  清明節掃墓,上墳祭奠先人,這是中華民族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習俗。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 ...

斬雞頭(燒黃紙):香港民間獨特的發毒誓形式

  斬雞頭又叫“燒黃紙”,是曾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種民間發毒誓的形式。 中華民俗節慶網   舊時,港島文武廟香火極盛,善男信女進香的目的並非禱求功名富貴,而是在神前設誓取信,起誓時,需燒黃紙,斬活公雞頭。   儀式開始,訴訟雙方跪在神案前,而對神像,點燃香燭,頂禮膜拜。然後,雙方手執一張黃紙,上面寫著賭咒誓言, ...

“七月半”中元鬼節的起源、習俗豐富的人文內涵

  農曆7月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