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滅亡的因素,即曹氏內因和曹氏外因。
內因:
曹氏由於不期望出現漢代七國之亂的現象,加之曹丕本人和其兄弟個人關係緊張的現實,採用了極度遏制宗室的做法,不但很少授予宗室王公顯爵,不讓近支宗室擔任行政職務,而且還密切監視和控制宗室,三五年即遷換王公封地等,這使得宗室對皇室失去向心力,家族原有的團結被破壞。
當司馬氏篡權時,僅有幾個遠支宗室對抗,但由於不夠團結和自身實力弱小而失敗。
魏國滅亡也與曹氏的惟才是舉和用人不疑政策有關,也是皇帝和宗室之間權利分配政策不平衡所致。
外因:
曹操原先的用人政策,即但凡具備朝廷需要的才能,無論其綜合素質甚至人品是否合格都要適當使用,這種政策在曹操的開國過程中是很成功的。但是自曹睿死後,曹魏朝廷只剩實際有實力的司馬氏而已,加之皇帝幼小、太后軟弱無能,繼任的曹氏代表昏庸傲慢,所以最終被司馬懿成功發動政變進而奪權,從此曹氏家族事實上失去政權。
魏國自古以來一共有八個魏國,各個魏國滅亡原因如下:
1、春秋初期的古魏國,姬姓,是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攻滅;
2、戰國時期魏國,姬姓,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攻破滅亡;
3、秦朝末年魏國,魏姓,漢王二年秋,被韓信攻滅;
4、三國時期曹氏魏國,公元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魏國滅亡;
5、東晉十六國時期冉氏魏國,公元352年,被前燕君主慕容儁攻破,冉魏滅亡;
6、東晉十六國時期翟氏魏國,公元392年後燕皇帝慕容垂滅掉翟魏;
7、南北朝時期北魏,元氏,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8、隋朝末年魏國,李氏,公元619年李密被迫降唐,魏亡。
戰國魏國的滅亡是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曆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魏國滅亡的原因是司馬家族叛變,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逐漸失去霸主地位,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魏王假投降,魏亡。
戰國初期,魏國迅速成為實力最強的新興大國,對天下諸侯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力。魏國開放統治者獨佔專利的山林川澤,讓人民自由去開發生產,使人民能獲得較多的生活資 ...
曹丕建立魏國時,得到大將司馬懿的支援。曹丕死後,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專權時,篡位野心日益顯露,不久,曹髦策劃除掉司馬昭,結果事情敗露,反被司馬昭殺死。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從此,在曹魏政權中,再沒人反對司馬氏的統治。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帝,自稱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 ...
魏國滅亡的原因是:
1、 曹操不能以民為貴。孟子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曹操不僅認為君貴民輕,而且認為己貴民輕,這從他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來。
2、屯田法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和落實,使得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激化。
3、曹操忌賢妒能,重武輕文。他十分愛慕像關羽、 ...
蜀國一直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但在東漢末年漢朝政權腐敗,興復漢室這種旗號早已不能爭取人民的擁護了,因此蜀國的主題思想就有著很大的問題,另外劉備當年入川時採用的手段也不怎麼光彩,入川后原荊州舊部下和益州本土勢力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導致統治階級內部並不團結,在諸葛亮去世後,蜀國的政治也並不開明,宦官當道,和東漢 ...
公元前323年,魏將公孫衍發起了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以求合縱反秦,結果失敗了。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秦國的軍事力量打敗了魏國和韓國聯軍。兩國此後再也沒有力量單獨向秦國發起挑戰。之後由於秦國不斷的壓迫,局勢越來越嚴峻。這時,公子無忌出現,並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的侵攻軍迎頭 ...
1、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於鹹熙二年(266年)逼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曹魏遂亡。
2、司馬炎於鹹熙二年(266年)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馬昭因中風猝死,享年55歲。
3、司馬炎繼承父親的相國職位和晉王爵位後,在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定國 ...
曹操赤壁大戰損失很大,主要是戰船被燒了。戰船上的水軍,主要是荊州水軍,歸附了曹操。雖然損失慘重,但沒傷到曹操的主力。曹操主力是陸軍,是北方精銳的鐵騎,這部分損失並不大。所以赤壁戰敗後,曹操失去了水軍,不再可能渡江統一全國了,但靠原有兵力,守住已有地盤不成問題。事實上,曹操手下兵多將廣。荊州的一部分,一直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