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魯迅簡單的資料

魯迅簡單的資料

  魯迅,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的資料是什麼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

魯迅的資料有哪些

  魯迅,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是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支持者,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


防溺水手抄報簡單資料

  1、防溺水標語   (1)不明水域,請不要下水游泳。   (2)游泳有樂趣,生命最可貴,謹慎!   (3)水是生命的源泉,但也有致命的威力!   (4)依法監護子女,杜絕溺水事故。   (5)游泳熱身很重要,預防溺水要記牢!   (6)珍惜生命,遠離深水!   (7)不要讓珍貴的水帶走你可貴的生命!    ...

魯迅詳細資料

  魯迅,生於1881年9月25日,去世於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 ...

魯迅資料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   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    ...

魯迅簡單介紹

  1、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2、早年與厲綏之和錢均夫同赴日本公費留學,於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1918年發表《 ...

有關魯迅資料

  1、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 ...

盧綸的簡單資料

  盧綸,出生於739年,逝世於799年,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即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曆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陝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復為昭應令,又任 ...

孫中山事蹟簡單資料

  建立興中會:1894年,孫中山聯絡海外華僑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並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綱領。這之後,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革命團體,標誌著資產階級革命派漸漸形成,為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作好了準備。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喪師失地,一敗不可收拾。險惡的形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