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延長,側扁,體長約40-50釐米。金黃色,尾柄細長,長約為高的3倍餘。鱗較小,背鰭起點至側線間具8-9行鱗。頭較大,具發達粘液腔,下頜稍突出。
黃魚又名黃花魚,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魚腹中的白色魚鰾可作魚膠,有止血之效,能防止出血性紫癜。
體延長,側扁,體長約40-50釐米。金黃色,尾柄細長,長約為高的3倍餘。鱗較小,背鰭起點至側線間具8-9行鱗。頭較大,具發達粘液腔,下頜稍突出。
黃魚又名黃花魚,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魚腹中的白色魚鰾可作魚膠,有止血之效,能防止出血性紫癜。
南無拳
“南無拳”來源於老子《道德經》的“道法自然”思想,繼承並發展了道教的“內功”(氣功)、“外功”(武術)的精華,初建時的目的是防身、健身和護廟。“南無拳”始創於洛陽,單傳於洛陽,30多年前由傳承人到海南服役,將“南無拳”帶到海口,現在主要分佈區域在洛陽、海口兩地。
南無拳起源上清宮是道家學派和道教的發源地,除老子曾在此處醞釀《道德經》、創立道家學說外,後來道教的開山祖師張陵、萬古丹經王魏翱、帛家道開山祖帛和、全真道開山祖王重陽等多人在此處修煉,創立各自的道派。“南無拳”是曾任全真道掌門的道長譚處端所創。譚處端,洛陽人,初名玉,後遷山東海寧,字通正,號長真子,為王重陽次徒。王重陽1167年在山東寧海創立全真道,譚處端在1174年回洛陽,先在朝元宮(今洛南西霞宮)傳道,後住持上清宮,並創立了“南無派”拳術。“南無拳”至今己有835年曆史。原來一直在洛陽道教南無派內部代代單傳,據可查考:清朝末年,“南無派”第28代傳人郭德祿從南陽到洛陽住持上清宮,遂把傳承的“南無拳”帶回洛陽。1922年,郭德祿把“南無拳”傳給第29代師惟新。師惟新是上清宮住持,曾任中國道教協會第一、二、三屆理事、河南省道教協會與洛陽市道教協會會長,1989年去世。1962年,師惟新把“南無拳”傳給劉成莊(在家弟子,道號劉良仙),劉成莊遂成為“南無拳”的第30代傳人。1976年,劉成莊參軍到廣東省海南島,遂把“南無拳”帶到了海南。師惟新自劉成莊參軍後到1989年去世,沒有再傳“南無拳”給其他人,劉成莊是“南無拳”在當代中國唯一的傳承人。“南無拳”的風格特點1、健身養生:意守神聚、調精養氣、形動氣隨、疏通經脈、健脾強腎、性命雙修。2、技術特點:姿勢舒展、形正意遠、氣勢宏偉、動靜相間、倗收彈踢、擰裹鑽翻、剛柔相濟、快慢相間。3、防禦特點:銅頭鐵襠、金身剛體、心動意隨、意到氣到、以靜制動、借力打力。4、技擊特點:動若蛟龍、勢如猛虎、步如蛇行、力發八面、攻守兼備、後發先至。
1、全棉:天然纖維,與肌膚接觸無任何刺激,對人體有益無害,吸溼性和透氣性都很,但是容易皺。
2、滌棉混紡:光潔度和撕破強度都比較好,不易皺,但易起毛起球,易產生靜電。
3、粘膠纖維:成本較低,吸溼性、透氣性、懸垂性都很好,但縮水率大,溼處理強度差,容易起皺。
4、滌綸:吸溼性和透氣性較差,表面易起毛球,常產生靜電反應,保形性良好,撕破強力高,耐磨耐用,表面光滑,光澤度好。
5、真絲:真絲外觀華麗、富貴,有天然柔光及閃爍效果,感覺舒適,強度高,彈性和吸溼性比棉好,但易髒汙,對強烈日光的耐熱性比棉差。
6、貢緞:貢緞面料又成為緞紋面料,是較為複雜的一種。質地柔軟細膩,表面光滑勻整,富有光澤,看上去就像綢緞,更舒適,手感最軟。
7、珊瑚絨:珊瑚絨是紡織面料中一種最新、最暢銷的面料。產品以手感柔軟,質地細膩,環保等為特點,開始逐步取代傳統床上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