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釋義: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自然規律。“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是出自經典名著《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
原文節選: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譯文:
各種東西的質量和價格不一樣,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萬倍。您想讓它們完全一樣,只是搞亂天下罷了。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釋義: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自然規律。“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是出自經典名著《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
原文節選: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譯文:
各種東西的質量和價格不一樣,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萬倍。您想讓它們完全一樣,只是搞亂天下罷了。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意思是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自然規律。
此句出於《孟子滕文公上》。
原文: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意義告訴人們一棵樹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樹葉;一片沙漠中,找不到完全一樣的沙粒。各國各地均有自己的文明形態,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也是歷史必然。
習近平參觀過法國盧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他說,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莊子的齊物思想:
1、闡明忘我,主張破除我見,承認個體價值,各適其適,各安其份。
2、破除對待,企圖破除是非、得失、窮達、大小、美醜、壽夭、彼我、死生等相對觀念,達到絕對的境界,以與真我合一。
3、體驗物化,齊物的最高境界為冥和物我,死生合一,莊周夢蝶透過夢表達人生如夢的主題,破除我與非我的界限,達到非主客的統一和諧境界;又將死生問題加以美化,審視生死,認為死生如一,始卒若環,達到外死生,無終始的境界,莊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它超越時空的限制而無所不在,萬物都是道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