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23春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大全+春節一共持續多少天

2023春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大全 春節一共持續多少天

  1、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2、春節的風俗習慣:

  (1)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2)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3)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4)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後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曆。

2021春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大全

  1、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2、春節的風俗習慣:

  (1)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2)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3)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4)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後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曆。

春節的來歷和風俗

  1、春節的來歷: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2、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3、臘月二十三:祭灶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4、臘月二十四: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5、臘月二十五:接玉皇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春節來歷風俗是什麼

  1、春節的來歷:春節是中國十大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與上古原始信仰、擇吉日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以謝天地神靈、報祖先恩德,祈求來年 ...

2023春節來歷傳說 最新版春節的起源簡介

  1、據說古時候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當大雪封山,夕聚會到附近禍害鄉鄰找食物,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2、那年村子人在準備避難時,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餓暈在路邊的孩子,並帶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訴孩子,夕追到這,看到人們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訴大家,他有辦 ...

春節有什麼習俗 春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春節有什麼習俗 春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1、貼春聯   按照古代曆法的規定,臘月三十這一天被稱為“大年”。在過大年這一天早上起來,需要貼門神和貼春聯。春聯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俗象徵,在過春節的時候貼春聯是一個非常隆重的專案。   所謂“春聯”就是用紅色紙張為底,然後在紅色紙張上面寫下美好的祝福詞語。其實,這 ...

春節風俗習慣 關於春節的傳統習俗

  春節的風俗習慣 關於春節的傳統習俗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 ...

春節的傳統風俗習慣

  1、正月初一的春節習俗   早起、開門、炮仗、拜年、給壓歲錢、佔歲、貼畫雞、聚財、團圓飯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是漢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年(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守歲,放鞭炮,貼春聯,給壓歲錢。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 ...

春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1、貼春聯:春聯也叫對聯、對子等,它以簡介、對偶、工整的文字描繪抒發情感,美好願望等,是我國一種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春聯貼在門上;   2、燃放煙花鞭炮: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都要燃放鞭炮。放鞭炮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吉利;   3、包餃子:春節這天全 ...

春節時有哪些風俗習慣

  1、過春節首先要辦年貨,採購過年所需的物品。   2、過年之前要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也就是將室內屋外,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地迎新春。   3、家家戶戶要貼春聯,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符”演變而來的。   4、春節倒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