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會給人們帶來壞運氣的猛獸。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暱?據說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放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祭全神
這裡所說的祭全神,既指院中神棚的全神,也包括室內外平常有固定位置的神口。供品、香紙等祭祀品準備好後,全家就開始祭神。首先要在院中全神像前點紙,再到正房中堂祭祀,祈求一年全家平安、五穀豐登,或祈求老人病體痊癒、兒女升學、經商發財。開始時,由一男孩或男主人點響鞭炮,一邊響著鞭炮,大家一邊焚紙禱告。每到一處,全家跪拜,放炮人還要補充磕頭。一直把宅神(土地神)、門神、門外路口的路神都祭拜一遍,大年的神聖祭典才算完畢。古時有初一清晨到村外路口迎接神仙下凡的活動。湖北武漢地區曾有初一清晨首先開門出行,對吉神方向祭拜後再回來祭祀全神的習俗。除夕要迎神敬神,初一早上是最隆重的迎神祭神。
拜年
祭神後,要為長輩、兄嫂叩頭,然後成年人都要去同祖同宗人家拜年。有些大家族,拜年時往往成群結隊,同輩人一起串家進戶,門裡門外都是磕頭拜年人,場面十分熱鬧喜慶。被跪拜的長輩就要拿出糖果、香菸或端起酒杯給晚輩用。有的小輩人拜年任務很重,到哪兒也是匆匆行禮之後快快離開,趕到另一處去磕頭。拜完同宗近支再拜遠支,然後再拜同街同村異性長輩、親戚、朋友及朋友的父母。改革開放以來,大年初一拜年習俗基本保持著,但拜年的範圍有所減小,有的只拜同宗,有的只拜近支了。古時宗族都有家譜,人們還要到宗祠去行祭禮。現在少數地方仍有祠堂,大年三十這天就開始上香,直到正月十五才停止。
吃餃子
除夕下午或晚上包好的餃子,初一早起祭神拜年之後就下鍋,也有的祭神之後先煮餃子吃了再出去拜年的。頭一鍋煮好後,首先要盛在碗中去上給神靈,放好餃碗也要磕頭,這是起五更大祭祀的繼續。然後端給老人,再全家同吃。在餃子中放銅錢、鋼蹦或其他東西,誰吃到誰有福、一年順利。這個習俗至今還保留著,但也有人把鋼蹦吞了下去,造成危險事件。
北方初一的餃子、南方的糯米糕團,是人神共用的特定食品。從家庭角度說,這是每個人的一種神聖權利。如果家中有誰過年未能趕回,也要留上一碗等他回來再吃。
祭祖
元旦祭祖也是古風。正月初一吃完餃子就要上墳祭祖。
如果家中、祠堂中有先人牌位,祭神後祭祖很方便。但許多地方不在家中設先人牌位,同祖同宗的男人們都要到野外祖墳上行祭。一般是燒化香紙,放上初一的餃子、點心,大放鞭炮。燒紙時要嘟嚷給先人:過年了,來吃餃子,你的銀錢要收好,要保佑我們後輩人健康、富裕、子孫綿綿。這和清明、中元、十月一的祭祀相比,多了大年初一的餃子和鞭炮。村中喜歡放大炮的人,往往在上墳時過一回放炮癮。但現在天氣乾燥,如何防火也成了現實問題。也有個別地方是在臘月二十三或除夕下午上墳,說是迎接已故先人回家過年。還有的是正月初三上午上墳,為已故先人慶賀新年。
壓歲錢
壓歲錢原先叫厭勝錢,也叫花錢。厭勝,就是抗拒鬼神的。壓歲錢曾經是漢代的五株錢,後來是各朝代的銅錢,民國後漸漸用紙幣。長輩把它作為吉利品、避邪物和玩賞物交給孩子們,希望能保護他們身心健康、安然成長。這是長輩對子孫們的祈願,也是盡到自己的家庭防後義務。壓歲,意思是壓祟,壓住鬼祟。一般把壓歲錢和糖果同時交給孩子們享用。此時可以形成家庭老少一起共享天倫的歡樂場面,進一步增加過年的團圓吉祥氣氛。宋代時,還出現了壓歲盤,盤裡放有壓歲果子,專讓孩子們享用。
接財神
大年初一清晨,廣州、香港風俗有“派財神”。有人挨家挨戶送紅紙木印的財神像,口中唸唸有詞:“財神到,主人多財寶;財神到,主人大發財。”那時無論商店住宅,只要有敲門聲,無不開門接受,給予一兩角錢封包。
我國自古相傳,財神爺的誕辰是正月初五,所以舊式商店,多在年初四晚宴盛宴夥計,半夜放爆竹,設三牲於財神位,並於拂曉出門接財神。最早一家接到財神符的,要給錢接歸,貼在財神座下為吉利。清早在路口擺設性禮,金鑼爆竹以迎神,叫做“接路頭神”。接路頭神必須早,怕別人接去也。粵、港舊俗均祀“五路財神”,所謂五路,當指財神來自東、西、南、北、中五路。但明清年間蘇州人卻把元末抗樓英雄何五路當做財神爺,後來就以訛傳訛,稱之為“五路財神”。
關於春節的詩句
唐代詩人劉長卿的《歲日作》中寫道:“春衣試稚子,壽酒勸衰翁。”描寫了老人小孩歡度春節的情景。詩人孟浩然由於得不到進仕的機會,徜徉於山水之中,寫下了許多反映隱逸生活的詩歌。《田家元日》寫的正是他在故鄉鹿門隱居時度過春節的心境。詩云: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優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經過半生戎馬,偃武修文,創造了天下既安的局面,他在躊躇滿志之時,在除夕之夜,寫下了《守歲》一詩。
詩云: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詩中描繪了除夕夜他和臣僚、宮女在豪華綺麗的斜芳殿裡一起“守歲”的情景。年終歲寒,冬雪消融,和煦的春風吹進了宮中,階下的梅花吐蕊盛開,清香撲鼻;大紅燭點燃了,燭花盤繞,喜氣洋洋。君臣們歡宴飲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辭舊歲,歌舞通宵達旦。這首詩既再現了唐時守歲之風,也表現了唐太宗作為開明君主的自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