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從葫蘆裡走出的”拉祜族

“從葫蘆裡走出的”拉祜族

  我們說到古人的定情之物就會想到玉佩,說到結婚就會想到紅色的喜服,說到北京就會想到長城……許多普通的事物在特定的文化面前都有著獨特的象徵意義。而葫蘆就是拉祜族具有傳奇色彩和象徵性的吉樣物。拉祜族自古就有“人從葫蘆出來”的神話,拉祜族把葫蘆視為聖物,象徵拉祜族從葫蘆中走出,向太陽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願。

  歡樂的葫蘆節

  拉祜人民能歌善舞,每逢年節,吹笙跳舞,通宵達旦。拉祜族是一個節日眾多的民族,有許多傳統節日,葫蘆節、擴塔節、太陽節、月亮節、搭橋節、嘗新節、火把節、端幹節、獻新米節、分豬肉節等,其中尤以葫蘆節最為隆重。

  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是拉祜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十月初十。

  每當葫蘆節到來,拉祜族人民歡欣鼓舞。一大早,就穿著獨特的民族服裝,帶著自釀的美酒和糯米粑粑,殺豬宰雞,集中在村子裡的廣場上,通宵達旦,載歌載舞,開始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全寨或數寨人同場歡舞,數十數百支蘆笙同時吹奏,氣勢宏大,十分壯觀。

  午飯後,廣場中央放置著一張木桌,桌面上端端正正地插了一枝青翠欲滴的松枝,桌子下面的土地上,插著三枝青煙嫋嫋的香。幾位老者在場子中心吹響了葫蘆笙,邊吹邊跳,很快就進入了忘我的境界。天真無邪的兒童們按捺不住跟在老人的後面,合著葫蘆笙的節拍,以松枝為圓心,手牽手地圍成了一個圈兒歡快地跳起來,構成了一幅動人的老少歡樂圖;男人們吹起蘆笙,姑娘們跳起歡快的舞蹈,婦女們用大碗斟酒,一碗一碗地送給蘆笙手和跳舞的人們,不論男人還是女人,接過酒一飲而盡。舞蹈盡情地表現一年四季中,人們辛勤勞動、豐收的喜悅。他們以跳歌的形式感謝上天賜予的陽光和雨水,感謝風調雨順,感謝萬物生長,感謝“葫蘆”帶給他們生命的聖靈 ,他們認為“生命”是永遠值得感謝的。

  入夜,熊熊的篝火,伴著葫蘆笙悠揚的音樂、敲著低沉的木鼓,老人們歌唱著生命的歡樂與不易。一個個悽美、歡樂的故事隨著老人的歌聲,在火光中跳躍,在木鼓聲中迴響,在月色中環繞,在生命之河中流淌。就這樣,三天三夜中,人們不停地跳著、唱著、唱著、跳著,盡情地歡樂,忘我地陶醉。渴了,喝口米酒,餓了,吃一口粑粑,累了、困了,休息一下接著再跳、再唱。這就是以葫蘆為吉祥物的拉祜族,與葫蘆的不解之緣成為一種凝結全民族四十多萬人歡騰的儀式。

  永不消逝的葫蘆笙

  拉祜族在創世史詩中說,人類的始祖扎笛和娜笛是從葫蘆中誕生的,拉祜族的祖先也是從葫蘆裡出來的。

  拉祜族蘆笙的來源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過去拉祜族有五兄弟,互不團結,明爭暗鬥。他們的父母用五根竹管插入葫蘆中,做成葫蘆笙,吹出了和諧感人的曲調,喚回了孩子們的良知,使他們懂得和諧團結的重要,停止了無意義的爭鬥。拉祜族認為,葫蘆做成的蘆笙本身就是一種神聖的象徵,吹響的蘆葫笙告訴人們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團結和諧、和睦共處。

  拉祜族用葫蘆裝水、裝酒、裝火藥、儲藏谷種、做葫蘆笙。葫蘆有許多優點,裝水水質清、裝酒不跑味、裝火藥不怕潮、儲藏谷種兆豐年。拉祜人離不開葫蘆,除了按照民族的習俗在農忙中的短暫時期要讓蘆笙“歇窩”,其它時間拉祜人與蘆笙總是形影不離,朝夕相伴。拉祜男人,身上至少有三個葫蘆:一個裝水或酒,一個裝火藥,一個就是葫蘆笙。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葫蘆笙就一直伴隨著拉祜人:老年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吹響葫蘆笙,用心中的樂章去迎接新的黎明;年輕人每天上工和收工,總是一邊吹著蘆笙一邊走,哪怕負重而行,他們也不願放下手中的葫蘆笙;無論怎麼累,只要蘆笙一響就解了乏;逢年節和歡慶的時候,拉祜族人以蘆笙來相互傳播心中的喜悅;戀愛時,他們靠蘆笙來傳達心底的秘密;收穫時,他們用蘆笙來頌讚辛勤的汗水,感謝上蒼的恩賜;苦悶時,他們借蘆笙來驅散胸中愁雲。

拉祜族葫蘆節,最隆重的日子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少不了的就是文化。中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文化都不相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最隆重的節日,像漢族的春節一樣,拉祜族最隆重的日子是葫蘆節。下面一起來拉祜族文化裡看看。

  據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說典嚕典》中的傳說描述,拉祜族的祖先是天神“厄莎”在農曆十月十五那天用葫蘆培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認為他們是葫蘆的後代,把葫蘆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對葫蘆的信仰體現了山區拉祜族長期同大自然的密切關係和生存奮鬥歷程。

  葫蘆節民族特色濃郁,活動豐富多彩,是全民歌舞狂歡的喜慶場合,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瀾滄縣政府每年都組織各種文體活動、科技及商業物資交流活動,使傳統的民族節日和發展經濟相結合,進一步提升葫蘆節的社會影響和知名度。

  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每年這天拉祜族人民,穿著燦爛的民族服飾,載歌載舞,帶著自釀的美酒與糯米做的粑粑,殺豬宰雞,集中在每個村子的廣場上,開始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

  後生、老人們吹著蘆笙,姑娘們跳著歡快的集體舞,舞蹈盡情的表現著在四季之中,人們從最開始的犁地,撒種開始,一直跳到最後豐收的喜悅,感謝上天賜予的陽光和雨水,感謝風調雨順,無病無災的美好年景。

  入夜,燃起篝火,伴隨著悠揚的音樂,低沉的木鼓,老人們把自己一生的遭遇,從母親辛苦的生育,艱難的成長曆程,直至成親,離開父母,養育自己的子女,到青春不再,滿目滄桑,一個個哀怨,悽美的故事隨著老人的歌聲,在月色中緩緩道出,在這如水的月色之下聆聽著這嘶啞的聲音,火光跳躍,木鼓聲聲,彷彿生命之河正在身邊慢慢流走,而那一去不回青春年華,也好像又開始在這月色下流淌,環繞。

  就這樣,在以後的三天三夜中,拉祜族人民不停的跳著,唱著。渴了,停下來喝口米酒,餓了,吃一口粑粑,再接著跳,接著唱,累了,困了就休息一下,別的人再繼續,用他們或優揚,或嘶啞的聲音歌唱著生命的歡樂與哀愁,用他們或年輕,或衰老的身體表達著對“葫蘆”這種帶給他們生命的聖靈的。

拉祜族的葫蘆崇拜的傳說

  信仰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像中國人信佛,西方人崇拜上帝一樣。當人們的願望可能無法實現又不願意承認時,則需要像神明請示以讓自己內心感到滿足,每個民族也有每個民族的信仰。那麼,你想知道拉祜族的葫蘆傳說嗎?就跟著小編了解拉祜族文化吧!

  中國拉祜族的支系苦聰人的圖騰是葫蘆。他們視葫蘆為自己的始祖和保護神,至今仍把葫蘆看作女性美的象徵,男子擇偶追求的女性的乳部、腹部和臀部的標準都與葫蘆相似。他們給孩子取名時,都要帶一個葫字,希望孩子長大成婚後,也像葫蘆一樣,生下更多的孫男孫女;習慣在小孩的帕子和衣領上釘上葫蘆籽,以為這樣鬼魔不會挨身;把葫蘆當作家庭貧富的標誌,擺在門前或吊在屋樑上,有的門前堆放四五十個葫蘆,以示富有;用葫蘆製作各種用具,至今仍喜歡用葫蘆做的瓢、碗、勺等器具和蘆笙等樂器,對不能用葫蘆代替的魚簍、斧頭、木雕等用具,也要製成葫蘆狀。

  這種習俗的由來是:相傳很久以前,洪水漫天,人都淹死了,只有兩兄妹躲在一個大葫蘆裡在汪洋大海中隨波逐流漂泊了7天7夜,倖存下來,後來他們結為夫妻,繁衍了後代。又傳說,遠古時代,洪水之後,世界上只剩下一個孤兒。一天,他在池塘邊玩耍,有一條小紅魚吐了一粒葫蘆籽給他。孤兒把它種在自己的茅棚外,不久結了許多葫蘆。一天夜裡,一聲巨響,一道金光,從葫蘆裡走出了一個美麗的姑娘,與孤兒結成夫妻,從此,人類便繁衍了下來。因此,葫蘆便成為苦聰人的圖騰被崇拜。


中華民族: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有自已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 ...

--簡 介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地區屬於亞熱帶山區,以農業為主,1950年以 ...

喪葬習俗

  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 墓地 ,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 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 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 ...

的節慶習俗

     拉祜族的節日有春節、擴塔節、端午節、嘗新節,火把節、新米節、祭祖節、卡臘節、搭橋節、葫蘆節等。另外拉祜族還有別有趣味的風情,它們是拉祜族文化延續,傳播的主要載體,凝聚著拉祜族的文化心理,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   拉祜族擴尼哈尼春節,也叫過年,拉祜語稱 擴尼哈尼 。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九,與漢族春節 ...

祭太陽神

  瀾滄縣拉祜族太陽神廟,建在背東向西的山坡上,除了在右頭頂上留著智慧之辮的祭司能進去之外,任何人嚴禁入內。 祭太陽神廟時在立夏日,拉祜人說,這是一年中太陽賜光最多的一天。凌晨,婦女們手持竹籮,內裝爆米花,圍著寨心樁邊跳邊撒,敬獻神靈,祈禱年豐。跳完,男人們敲著鑼鼓,手持長刀,列隊向山坡行進,先到太陽神廟下方 ...

取名趣事

  瀾滄山高皇帝遠,江河密佈,人煙稀少,生活在這裡的各種土著民族,特別是拉祜族,宗族觀念淡薄,他們幾乎沒有姓,大名也是上學或工作以後才起的,至於小名,大家都差不多,同名的就更多了,拉祜族小名的由來是和他們對葫蘆的頂禮膜拜有關的。   在拉祜地區,拉祜人認為他們的祖先不是人,而是天神艾莎種葫蘆造出來的扎迪娜迪。 ...

雲南的春節習俗

  主要分佈在瀾滄、孟連、耿馬、滄源、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拉祜”是自稱,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被稱為“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春節習俗: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裡風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