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而喪邦出自《論語》子路篇。原文是: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意思是: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儒家經典之一。
一言而喪邦出自《論語》子路篇。原文是: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意思是: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儒家經典之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譯文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務必使百姓趨向於義,敬奉鬼神而遠離他們,也就可說是智了。”又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有仁德的人艱苦努力在前,獲取在後,做到這些,也可說是仁了。”
《論語·雍也篇》共包括30章,該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