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七國之亂髮生在哪個朝代+結局是什麼

七國之亂髮生在哪個朝代 結局是什麼

  權力是這個世界上最迷惑人心的東西,它能夠使人六親不認,手足殘害。在歷史上,皇宮大院內為了爭權奪利,很多人不惜起兵,以圖登大寶。在古代的制度中,有一種分封制,將自己未繼承大位的子侄分封到各地,以便保衛皇室。但是有時候封國權力過大,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麻煩。在中國歷史中,七國之亂就是這麼一個著名的叛亂事件。下面我們一起去民族文化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七國之亂的起因

  漢朝初立的時候,劉邦認為,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拱衛皇室。因此,他一面消滅異姓諸侯王,一面分封同宗族的人為王,實行“郡縣封國並存”的方針,並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經過幾代諸侯王的經營,他們的勢力迅速膨脹,宮制百官同中央沒有二制,甚至有的諸侯王自制法律,公開拋棄漢朝制定的法律《九章律》,及一系列律令詔命,成為事實上的另一箇中央政府。這時,中央政府開始削藩,削藩同諸侯王利益嚴重衝突,再加上漢景帝和吳王劉濞有舊仇,使得諸侯王造反。

  七國之亂的過程

  吳王劉濞與膠西王劉昂聯絡,約定反漢事成後,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膠西王劉昂又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濞還與楚、趙、淮南諸國通謀。諸事齊備後,吳王濞設謀殺掉吳國境內朝廷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與楚王戊、趙王遂、膠王昂、濟南王闢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分別起兵。他們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藉口舉兵西向,在幾乎沒有抵抗情況下打到河南東部,並自稱東帝。目的很明確,要奪漢景帝寶座。

  七國之亂的結局

  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率軍鎮壓,周亞夫以奇兵斷絕叛軍糧道,耗費了10個月時間才平定叛亂,劉濞逃到東甌,為東甌王所殺。其餘六王皆畏罪自盡。公元前127年,漢景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管理,地位相當於縣級編制。這種手段使封國越分越小,勢力愈來愈弱。透過一系列措施,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諸侯王割據的局面。

七國之亂髮生在哪個朝代

  1、漢景帝時期。

  2、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吳王劉濞聯合濟南王、淄川王劉賢、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膠東王這六位宗室諸侯,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3、西漢初,劉邦在剷除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又分封了九位劉姓子弟為王,但是,隨著諸侯王的成長和地方勢力的坐大,其弊病和隱患也漸漸地顯露出來了。晁錯敏銳地看到諸侯王勢力的坐大,會對漢朝中央政府帶來嚴重的威脅,便向景帝劉啟提出“削藩”的建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由於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以“清君側”為名聯兵反叛。所以,此次戰亂又稱之為“七王之亂”。

  4、漢景帝派大將軍周亞夫率領中央的漢軍同據守在梁國的劉武的軍隊,運用正確的戰術,僅三個月就一舉消滅了五十萬叛軍。平叛戰爭的勝利,使中央集權更加鞏固,使得西漢王朝的實力愈發強大,漢族人對匈奴的反攻,也逐漸拉開序幕,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

安史之亂髮生在哪個朝代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侯景亂髮在什麼朝代

  侯景之亂,又稱太清之難,是南朝梁將領侯景發動的武裝叛亂事件。侯景本為東魏叛將,被梁武帝蕭衍所收留,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於548年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亂,549年攻佔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將梁武帝活活餓死,掌控梁朝軍政大權。侯景起兵後相繼擁立又廢黜蕭正德、蕭綱(簡文帝)和 ...

亂是哪個朝代發生的

  七國之亂髮生的朝代:西漢。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 ...

八王亂髮在哪個朝代

  八王之亂髮生在西晉,在統治集團內部,即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王越等八個諸侯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最高權力,發生了一連串的相互殘殺和戰爭,歷時16年之久,歷史上稱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髮生的重要原因是晉武帝司馬炎在安排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他在立皇太子和選太子 ...

歷史上安史亂髮的原因是什麼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已,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 ...

漢景帝平定亂是指哪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諸侯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加強。 ...

安史亂髮在哪個皇帝

  安史之亂髮生在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開元后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 ...

安史亂髮在哪個城市

  安史之亂髮生在以河北為起始點,遍佈半個中國,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