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髮生在西晉,在統治集團內部,即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王越等八個諸侯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最高權力,發生了一連串的相互殘殺和戰爭,歷時16年之久,歷史上稱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髮生的重要原因是晉武帝司馬炎在安排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他在立皇太子和選太子妃問題上的重大失誤,造成了賈南風得以干政弄權,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爆發。
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運轉,主要靠兩個因素:第一,中央集權制度,特別是皇帝與宰相、地方長官、統兵大臣的關係。第二,擁有一個能夠認真實行這一制度的統治集團,尤其重要的是,擁有一個有威望、有才幹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侯景之亂,又稱太清之難,是南朝梁將領侯景發動的武裝叛亂事件。侯景本為東魏叛將,被梁武帝蕭衍所收留,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於548年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亂,549年攻佔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將梁武帝活活餓死,掌控梁朝軍政大權。侯景起兵後相繼擁立又廢黜蕭正德、蕭綱(簡文帝)和蕭棟三個傀儡皇帝,最後於551年自立為帝,國號漢。梁湘東王蕭繹在肅清其他宗室勢力後,派徐文盛、王僧辯討伐侯景,戰局逐漸扭轉;駐守嶺南的陳霸先北上與王僧辯會師,於552年收復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
1、漢景帝時期。
2、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吳王劉濞聯合濟南王、淄川王劉賢、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膠東王這六位宗室諸侯,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3、西漢初,劉邦在剷除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又分封了九位劉姓子弟為王,但是,隨著諸侯王的成長和 ...
權力是這個世界上最迷惑人心的東西,它能夠使人六親不認,手足殘害。在歷史上,皇宮大院內為了爭權奪利,很多人不惜起兵,以圖登大寶。在古代的制度中,有一種分封制,將自己未繼承大位的子侄分封到各地,以便保衛皇室。但是有時候封國權力過大,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麻煩。在中國歷史中,七國之亂就是這麼一個著名的叛亂事件。下面 ...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已,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 ...
安史之亂髮生在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開元后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 ...
安史之亂髮生在以河北為起始點,遍佈半個中國,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 ...
1、黃巾之亂,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皇帝為東漢皇帝漢靈帝劉宏。
2、劉宏,東漢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施行黨錮及宦官政治,諡號孝靈皇帝,葬於文陵。
3、黃巾之亂帶頭人為張角,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 ...
八王之亂髮生的重要原因是晉武帝司馬炎在安排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他在立皇太子和選太子妃問題上的重大失誤,造成了賈南風得以干政弄權,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爆發。
引發八王之亂的直接因素是賈賈南風后專政,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是開國元老賈充之女,大司馬衷兩歲,貌醜而兇狠,懷有政治野心,並且手段毒辣。晉武帝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