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七的成語

生肖與成語(七)

  雞

  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的雞是指雞鳴,舞是舞劍、習武。它說的是晉朝人祖逖的故事。祖逖胸情開闊,不怎麼講究儀表,但卻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歡讀書,後來發憤攻讀,學問大有長進,他與劉琨一道擔任過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裡經常同蓋一床被子談論國家大事,談到激動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來。一次半夜裡忽然聽到雞叫,祖逖踢醒劉琨說:"這是吉祥的聲音呀!"邊說邊下床,走到院子裡舞起劍來。他們曾經相約:天下大亂,豪傑共想,他們就一道到中原去避難。晉元帝時,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際,他叩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為人!"渡江以後,他率領部下與石勒的軍隊相持,收復了不少失地,恢復了東晉黃河以南的許多領地。"聞雞超舞",後來形容有志之士及時奮發自勵。

  雞犬升天

  通常是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晉朝葛洪《神仙傳》中記述的一則故事。漢朝淮南王劉安愛好尋求仙方神術,有個名叫八公的仙翁,傳授給他煉製仙丹的辦法。劉安煉成吃下以後,就在大白天昇天而去。他臨去時,將剩餘的仙藥放在庭院中,雞和狗也吃了,都升上了天,所以雞在天上鳴,狗在雲中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宙官,和他有關係的人都跟著得勢;而那些依附權勢而長官發財的人,也被譏為"淮南雞犬"。

  鶴立雞群

  鶴代表高雅,雞意謂平庸。鶴立雞群,當然超乎脫俗了。這說的是晉朝嵇紹的事。嵇紹是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他體態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晉惠帝時,嵇紹官為侍中。當時皇族爭權奪利。互相攻殺,史稱為"八王之亂",嵇紹對皇帝始終非常忠誠。有一次都城發生變亂,形勢嚴峻,嵇紹奮不顧身奔進官去。守衛宮門的侍衛張弓搭箭,準備射他。侍衛官望見嵇紹正氣凜然的儀青,連忙阻止侍衛,並把弓上的箭搶了下來。不久京城又發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於湯陽,不幸戰敗,將士死傷逃亡無數只有嵇紹始終保護著惠帝,不離左右。敵方的飛箭,象雨點般射過來,嵇紹身中數箭,鎂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紹就這樣陣亡了。事後惠帝的侍從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跡,惠帝說:"別洗別洗,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紹在世時,有一次有人對王戌說:"昨天在眾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群之中。"後來就用"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裡顯行很突出。

  雞口年後

  雞的嘴巴,牛的肛門。願意當前者,還是後者?有一句成語就是"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簡稱"雞口牛後"。這是戰國時代蘇秦的話。戰國後期,秦國最為強大,各國圍繞著與秦國的關係和態度,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連橫就是以秦國為核心,聯合各國為一體,這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合縱就是秦以外的各國結成聯盟,共同對抗秦國。前都以張儀為代表,後者以蘇秦為代表。張儀勸韓王倒向秦國,蘇秦則勸韓王切不可上秦國的當。蘇秦對韓王說:"韓國領土廣大,地勢險要,又有勇敢善戰的軍隊,為什麼要向秦國低頭呢?韓國如果表示屈服,秦國一定首先要求割地給它。今年給這一塊,明年它又會有背後的要求,韓國的領土有限而秦國的貪慾無限,您怎麼也滿足不了它。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您要跟著秦國合作,那就是做牛後了,我真替大王您難為情啊!"韓王聽了這一番話,又氣又急,大叫道:"先生說的對,我死也不能向秦國屈服!"蘇秦是勸韓國寧可作一自由獨立的小國,而不要當秦國的附庸。雞口雖小卻是進食的地方,牛後雖大,卻是出糞的地方。也有人認為"雞口牛後"應為"雞尸牛從",雞屍比喻獨立作主,牛從比喻臣服於人。但"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已廣為流傳,並被人們以常使用。它比喻寧願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雞鳴狗盜

  這也是戰國時期的故事。那時的貴族都供養門客。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普為齊國相,名聲很大,他家的門客當然很多,號稱"食客三千"。三千門客之中,有不少人有各種各樣的本領和才學,為主人服務效勞。有一次,秦國國王昭王請孟嘗君訪問秦都咸陽。孟嘗君到達秦國後,秦國的國相很嫉妒他,勸秦王把他殺掉,以免他在秦國瞭解情況回去後,對秦國不利。孟嘗君得到這個訊息後很著急,趕緊託人去向秦王的寵妃燕姬求救。燕姬提出條件,要孟嘗君送她一件非常貴重的白狐裘。但孟嘗君只有一件白狐裘,而且已送給秦王了。這時門客中有一個善於偷東西的人,象狗一樣機靈。他在黑夜中潛入秦宮,偷出了那件白狐裘。孟嘗君立刻把它獻給了燕姬。燕姬向秦王求情,秦王答應放走孟嘗君,讓他們回國。孟嘗君料知秦王事後會後悔,決定立即逃走。逃到函谷關時,正是半夜。關上規定,每天雞鳴以後才能開啟關門讓商旅透過。這時門客中又有一個善於模仿雞叫的人,模仿起雞叫來,如同真雞叫一樣,引起附近村中的雞都叫了。守關的人聽到雞叫,便開啟關門,讓孟嘗君一行人過關,從而逃出了秦國。等到秦王反悔派兵追來時,他們早已離境很遠了。這兩個雞鳴狗盜的門客,雖然救了主人,但其他的門客仍然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既無高深的學問,也無堂皇的風度,只不過略施小技而已。但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如果沒有這兩面三刀個略施小技的門客,孟嘗群恐怕要在異鄉做鬼了;而那些自恃學問高深、風度堂皇的人在危急時刻卻一籌莫展,無計可施。相比之下,那兩個雞鳴狗盜的門客倒是不乏應急解危的能力。後來用"雞鳴狗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殺雞焉用牛刀

  原話是"割雞焉用牛刀"。從字面上就不難理解。殺牛的刀肯定很大,而宰雞的刀自然是小刀。用殺牛的刀來宰雞豈不是小題大做嗎?這個典故出自懦家的經典之一《論語》。孔子到了魯國的一個小邑武城,他的學生子游,名叫言偃,當時在武城做官,孔子聽到了彈琴唱歌的聲音,他微笑著說:"殺雞何必要用殺牛的刀呢?"意思是說,治理這樣一個小地方,哪裡用得著施行禮樂教育。但想不到子游卻回答說:"從前我聽到老師您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好使喚了"孔子聽了便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只是和他開個玩笑罷了。"《論語》中這句話已成為非常大眾化的成語了,引申為辦小事不必浪費大才。而殺雞用牛刀,就是小題大做或者大材小用了。

  呆若木雞

  這一成語與鬥雞有關,語出《莊子》和《列子》。據傳,周宣王愛好鬥雞,紀子是一個有名的鬥雞專家,被命去負責飼養鬥雞。10天后,宣王催問道:"訓練成了嗎?"紀子說:"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又過了10天,宣王問訓練好了沒有,紀子說:"還不行,心神還相當活躍,火氣還沒有消退。"再過了10天,宣王又說道:"怎麼樣?難道還沒訓練好嗎?"紀子說:"現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雖然別的雞叫,它也好名象沒有聽到似的,毫無所應,不論遇見什麼突然的情況它都不動、不驚,看起來真象木雞一樣。這樣的鬥雞,才算訓練到家了,別的鬥雞一看見它,準會轉身就逃,鬥也不敢鬥。"宣王於是去看雞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內,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看見它就走開了。呆若木雞本來比喻精神內斂,修養到家。有人從中領司出人生的大道理,認為人的處世如不斷絕競爭之心,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消除競爭的心理,自然滑挑戰競爭的對手。後來"呆若木雞"的意義演變為比喻人呆木不靈,失去知覺的樣子,或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雞零狗碎:比喻事物零碎,不片段。

  雞犬不寧:雞飛狗跳,形容很不安寧。

  雞蟲得失:比喻細微的得失,無關緊要。

  雞犬不驚:形容行軍等紀律嚴明。

  雞犬不留:形容屠殺殘酷。

  殺雞儆猴:比喻懲罰一個人來警告別的人。

  殺雞取卵:比喻貪圖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狗肝雞腸:比喻斤斤計較,心眼小。

  偷雞摸狗:指小偷小摸,也比喻亂搞男女關係。

  雞皮鶴髮:形容老人的膚皺發白。

  雞骨支床:雞骨比喻瘦弱,支是支離,形容憔悴。意為哀傷過渡以至於瘦弱疲憊於慶席之上。

  雞胸龜背:形容人突胸駝背。

  以卵擊石:比喻不估計自己的力量,自取滅亡。雞犬之聲:語出《老子》,原話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於老死,不相往為。"這是老子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狀態。後來借指人與人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不互相往來。

  牡雞司晨:母雞報曉,比喻女人干政。

  雞爭鴨鬥:比喻為瑣碎的事爭吵。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裡說:祖逖立志為國家效力夜裡聽到雞叫就起床舞劍,刻苦練武。後來用以比喻有志為國效力的人奮起行動。

  嫁雞隨雞 舊時比喻女子出嫁後,無論丈夫好壞,都要永遠跟從。

七仙女嫁出去一個打一成語

  六神無主。從字面上理解,七仙女,也可以稱為七個神仙,而七仙嫁出去一個,故答案為六神無主。六神為主釋義:形容驚慌著急,沒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出自《髑髏賦》。

  成語:成語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七個竊字漂著煙猜一個四字成語

  七竅:口和兩眼、兩耳、兩鼻孔。

  釋義:氣憤得好象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來。形容氣憤到極點。

  出自: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回:“說罷,悻悻然轉出來。把鄧氏氣得七竅生煙,覺得腦中一湧,喉裡作動,旋吐出鮮血來。”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補語、分句;含貶義。

  近義詞:憤然作色、怒形於色

  反義詞:心平氣和


成語

  1、七步八叉,成語拼音:qī bù bā chā,成語解釋:相傳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凡八叉手而賦成八韻,後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2、七老八小,成語拼音:qī lǎo bā xiǎo,成語解釋:指老人與小孩。老老少少。   3、七零八亂,成語拼音:qī líng bā luàn,成語解釋:形容 ...

步成詩成語故事

  1、故事簡介:   曹操死後次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覺得先下手為強。奪了三弟曹彰的兵權。此時就剩下四弟曹植,曹丕深恨之。便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 ...

的好的成語

  七稜八瓣、七竅生煙、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行俱下、七步之才、屋如七星、烏七八糟、倚馬七紙、雜七雜八。 ...

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情六慾、七嘴八舌、亂七八糟、七竅玲瓏、七步八叉、七大八小、七病八倒、七倒八歪。 ...

A八B型別的成語及解釋全部

  1、七長八短:形容高矮、長短不齊。也指不幸的事。   2、七顛八倒:形容十分凌亂。七高八低 形容道路不平坦。   3、七零八落 形容零散稀疏的樣子。   4、七事八事:形容事情多而雜亂。   5、七扭八歪:形容不端正。   6、七上八下:形容心裡慌亂不安。   7、七彎八拐:多處彎曲,不斷轉變方向。    ...

步成詩成語故事

  1、故事簡介:   曹操死後次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覺得先下手為強。奪了三弟曹彰的兵權。此時就剩下四弟曹植,曹丕深恨之。便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 ...

二三四五六八九打一成語

  缺衣少食。謎語解析:從“二”到“九”缺“一”和“十”,所以是缺(一)衣少(十)食。   1、拼音:quē yī shǎo shí   2、解釋:衣食不足。指貧窮。亦作“缺食無衣”。   3、用法:常作謂語、定語,也作賓語。   4、出處:明·李贄《焚書·復李漸老書》:“即此衣食之賜,既深以為喜,則缺衣少食 ...